測定緯度變化、研究極移並提供地極座標的國際組織,簡稱ILS。它包括國際緯度服務中央局和幾個國際緯度站。

  ILS成立於1895年,1899年開始工作,ILS中央局起初隸屬於國際大地測量學協會(IAG),1922年起隸屬於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聯合會(IUGG)。1962年,ILS改組為國際極移服務(IPMS),原ILS的傳統工作成為IPMS中央局的部分工作。ILS成立時,就要求各站使用相同的儀器器、相同的觀測方法,並在相同的條件下觀測相同的恒星,以便盡可能減少各種系統誤差的影響,獲得高精度的地極坐標。因此,選擇瞭氣象、地震、地理和其他方面具有最好條件的北緯39°8′緯圈,在該緯圈上大致按經度均勻分佈建立國際緯度站。開始時,有美、日、俄、意的六個緯度站參加。後來,參加的緯度站曾有變動。目前組成ILS系統的有五個緯度站,它們的名稱、地理位置和所在國傢分別為:

組成ILS系統的有五個緯度站

  ILS各個緯度站使用物鏡為110毫米的天頂儀,按統一的觀測綱要連續地測定緯度。由中央局匯總資料,統一計算處理,求出地極坐標值,然後發表。因為觀測相同的恒星,有關恒星位置的誤差對各站的緯度的影響是相同的,所以對地極坐標的觀測結果不會產生影響,這是ILS的一個主要優點。ILS的工作有連續八十年的歷史,為大地測量、天文、地球物理等學科提供瞭寶貴的資料。1899年以來的詳細的工作結果發表在《國際緯度服務成果》第1~11卷上。1962年以後的詳細的工作結果發表在IPMS年報上。

  隨著科學的發展,各方面對地極坐標的精度要求越來越高,ILS的工作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例如,它的儀器已顯得陳舊落後,臺站太少,因而精度不夠高,觀測結果發表遲緩,處理方法前後不統一,觀測綱要變動頻繁等等。這就導致ILS於1962年改組為IP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