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固體和固體接觸過程中發生在表面上的物理現象。1963年, P.J.佈賴恩特等人解理雲母、石墨層狀固體時,發現在超高真空下比在大氣壓下需要更大的能量。他們認為這是層間表面電荷間靜電力引起的附著力造成的。1965年H.I.史密斯等人報導過光學石英片在超高真空中接觸後,可有kgf/cm2級的附著力的實驗結果,他們認為這是由範德瓦耳斯力引起的。1966年P.M.溫斯洛和D.V.麥金太爾測量量瞭許多金屬配組在超高真空下的冷焊,看到:軟金屬及其合金較易附著;硬金屬及其合金較難附著。D.V.小凱勒於1972年運用表面能譜儀對此進行瞭更加深入的研究。

  即便是精密加工過的固體表面,其不平度仍在0.1μm左右;通常認為很幹凈的固體表面,實際上仍有異種物質層覆蓋著(見圖)。若用化學方法洗掉污物,並在真空環境中除去吸附的氣體,再使兩個表面接觸,則在兩者接觸部位之間因分子的相互擴散而粘合在一起,稱為附著。如果除去異物,使表面高度清潔,並在一定的壓力負荷下使表面接觸,所產生的整體附著叫做冷焊。

  影響附著、冷焊的因素主要是:表面清潔度、壓力負荷、接觸時間、材料性能和溫度。一般來說,表面越清潔,接觸壓力越大,接觸時間越長,溫度越高,則越易附著或冷焊。附著、冷焊現象的出現,有可能使航天飛行器上一些活動部件發生故障,因此防止冷焊是空間技術研究的課題之一。在金屬工藝學中,冷焊已成為一種新出現的焊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