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物理學傢,對電流的早期研究作出瞭重要貢獻。1745年 2月18日生於科莫。1774~1779年任科莫大學預科物理學教授,1779~1815年任帕維亞大學實驗物理學教授,1815年受任為帕多瓦大學哲學系主任。1791年英國國皇傢學會聘請他為國外會員,3年後又因創立伽伐尼電的接觸學說而授予他科普利獎章。1801年拿破侖一世召他到巴黎表演電堆實驗,並授予他金質獎章和伯爵稱號。1803年當選為巴黎科學院國外院士。1827年3月5日在科莫逝世。

  伏打從1765年開始從事靜電實驗研究。1769年他發表瞭靜電學著作《論電的吸引》。1775年他發明瞭起電盤(靜電起電機)。1778年他提出瞭電的張力即相當於電位差的概念;建立瞭導體的電容C、電荷Q及其張力T之間的關系式:QCT。1787年他發明瞭靈敏的麥秸靜電計。

  1780年,博洛尼亞大學的解剖學和生理學教授L.伽伐尼在解剖青蛙時偶然地發現蛙腿的痙攣。伽伐尼將這一現象歸因於“動物電”。伏打註意到伽伐尼的發現,1792年著手研究。他首先測量引起蛙腿痙攣的最小張力,作瞭許多動物電實驗。在1793年他全然否定瞭動物電的存在,提出瞭聞名的電的接觸學說。他以不同金屬聯成的環接觸蛙腿及其背,從而成功地使活青蛙痙攣。他通過實驗還觀察到電不僅產生顫動,而且影響視覺和味覺神經:由二種金屬聯成的彎桿,一端放到眼睛附近,當另一端與嘴接觸的瞬間有光亮感;用一根導線連接二個不同金屬幣,將其一放在舌尖上會感覺到苦味。伏打由此猜測,這些實驗中最根本的是不同金屬的接觸。他進一步以電容式驗電器來證實:在兩種金屬連接的棒中,電容器雖有微弱的電但並不顯示出電張力;當移開電容器的一塊金屬板時,電張力增大,靜電計的麥秸就分開瞭。伏打由此斷言,伽伐尼電產生於兩種不同金屬的接觸(見接觸電現象)。

  伏打將導體分為第一類導體(金屬)和第二類導體(潮濕導體)。他證實,隻有通過不同類導體的接觸才可能產生“電動勢”(指伏打用語)。他又發現產生電循環的本質條件是必須由二種不同的第一類導體和第二類導體組成回路。1799年,他發明瞭一種直接倍增伽伐尼電的兩類導體的組合接觸法,即 AZaAZaAZa…AZ,這就是一片片潮濕的紙板(a)隔開的一對對鋅版(A)和銅板(Z)組成的伏打電堆(見彩圖)。他還發明瞭一種由許多玻璃杯組成的“杯冕”,這些玻璃杯盛有鹽水或稀酸,通過半浸入液體的雙金屬弧彼此連接起來;這就是第一個伏打電池組。伏打電堆和伏打電池在此後的一段時間中成為產生電流的唯一手段,它們的發明和運用開拓瞭電學的研究領域。

A.伏打(1745~1827)在演示電堆實驗(1801)

  伏打另外的重要貢獻是,在1776年發現瞭沼氣。他發明瞭可以研究氣體燃燒時容積變化的氣體燃化計,這是18世紀重要的發明之一。他測定瞭空氣膨脹系數 α=1/216,這個數值曾被1927年在科莫舉行的紀念伏打逝世100周年的國際物理傢會議所采納。

  後人為瞭紀念伏打在電學上的貢獻,將電動勢和電位差的單位以他的姓氏命名為伏特(vo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