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星科(Araceae)芋屬多年生草本。又名芋艿、芋頭。在溫帶作一年生作物栽培。以球莖供食用。起源於印度和馬來亞、中國南部等亞洲熱帶地區。中國戰國時《管子·輕重甲》中就有關於芋的記載,西漢《氾勝之書》詳細記載瞭種芋法。芋隨原始馬來民族的遷移而從菲律賓、印度傳到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至今當地人仍作為主食;也從印度傳到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地區以至歐洲,但歐洲人很少食用。16世紀,芋由太平洋夏威夷等島嶼傳入美洲。現在世界上的栽培面積以中國最大,主要分佈於珠江流域及及臺灣省,其次是長江及淮河流域,華北很少栽培。

  形態和類型 根為白色肉質纖維根,根毛少,吸收力較弱。莖為地下球莖,圓形、橢圓形或圓筒形。莖上具葉痕環,節上的棕色鱗片毛為葉鞘殘跡。節上腋芽可能發育成新的球莖,因此可從母芋上長出子芋,再長出孫芋、曾孫芋等。有的品種也可發育成葡匐莖,在其頂端膨大成球莖。球莖的結構主要由基本組織的薄壁細胞組成,包括皮層及髓部,其中分散著維管束。導管很大,與葉片導管相通,直抵氣孔、水孔附近,這是芋適應沼澤環境而形成的內部結構特征。葉互生,葉片大,長約25~90厘米,寬約20~60厘米,多為盾狀長心臟形。葉柄長約40~180厘米,中空、綠色、紅色、紫色或黑紫色。葉的結構具水生植物特征,有明顯的氣腔,木質部很不發達。花為肉穗花序,栽培種很少開花。漿果。染色體數2n=28。

  中國栽培的芋屬於兩個變種,類型及品種極為豐富。

  葉柄用變種(var.petiolatus)葉柄細嫩可供食用,球莖不發達或品質低劣不可食,如四川武隆葉菜芋。

  球莖用變種(var.cormosus)以肥大的球莖供食用。依母芋和子芋的發達程度以及子芋的著生習性分為3個類型:①魁芋(f.solitarius)。食用部分以母芋為主,子芋較少較小,母芋重可達1.5~2千克,占球莖總重量的一半以上,品質優於子芋。淀粉含量高。質地為粉質,香味濃。中國南方廣東、廣西、臺灣及福建中、南部栽培較多,以廣西荔浦芋為最著名。②多子芋(f.globuliferum)。母芋大於子芋,但子芋多,總重及品質均超過母芋,質地一般為粘質。又可分水芋及旱芋兩個副型。中國以長江流域栽培最盛,主要品種有杭州白梗芋、四川紅嘴芋、長沙雪芋等。③多頭芋(f.compactus)。球莖分蘗叢生,母芋與子芋及孫芋無明顯差別,互相密接重疊成整塊,質地介於粉質與粘質之間。一般為旱芋,如廣東九面芋、蓮花芋等。

  栽培 芋喜高溫多濕環境,球莖發育以27~30℃為宜,不耐強烈日照及幹旱。水芋多栽於水田、低窪地或水溝,旱芋多栽於土層深厚、濕潤的土壤。播種時選母芋中部著生的飽滿子芋作種,多頭芋則切成小塊。旱芋可直播;水芋必須育苗。種芋頂芽形成新株後,基部短縮莖膨大發育成母芋,並依次著生子芋、孫芋。由於其著生部位不斷上升,種芋需深栽(深度約為15厘米)。生長期長,需肥量大,尤需施足鉀肥,以利球莖形成和淀粉積累。子芋、孫芋形成過程中,其頂芽易抽生葉片,消耗養分,球莖也易隨葉片增加而露出土面,從而降低品質。故需培土以抑制頂芽抽生,促進球莖肥大,並發生不定根,增強抗旱能力。在中國南方,培土一般在6~7月間地上部旺盛生長,和8~9月間母芋迅速膨大、子芋和孫芋開始形成時進行2~3次。主要病害有腐敗病及疫病,害蟲有斜紋夜蛾等。

  用途 球莖含淀粉10~25%,蛋白質2~3%。可作蔬菜,也可代糧,或曬成芋幹食用。還可提取淀粉,作芋泥罐頭。芋花柄和葉用芋的葉柄也可作蔬菜或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