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溝道治理工程之一(見水土保持工程技術措施)。以攔泥淤地、發展農業生產為目的而橫築於溝道的壩工建築。淤成的地即壩地。中國修壩淤地約有三四百年歷史。淤地壩能削減洪峰,調節地表和地下徑流,穩定和抬高侵蝕基準,控制溝底下切、溝岸擴張和溝頂前進;攔截坡地上流失的肥沃土壤,充分利用水沙質源,把荒溝淤成良田,擴大耕地。主要修築在中國水土流失較嚴重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支、毛溝內。這類地區土料豐富,可就地取材,施工經濟。通常有兩種分類方式:按建壩材料可分為土壩、石石壩和土石混合壩,按施工方法分為碾壓壩、水力沖填壩、堆石壩、幹砌石壩和漿砌石壩等。

  淤地壩一般由壩體、溢洪道和泄水洞3部分組成。小型淤地壩可由壩體和溢洪道或泄水洞兩部分組成。壩體在黃土區多為黃土均質壩,在土石山區有土石混合壩、塑性心墻壩、漿砌石壩和砌拱壩。壩體邊坡由壩高、施工方法和築壩材料確定。溢洪道主要為開敞式,根據地基條件采用陡坡、挑鼻坎、多級跌水等,也可利用天然石坎使洪水自由跌落。有些中、小型壩,為瞭節省開挖量,采取過水土壩(壩面砌護溢流)及側槽溢洪道等。泄水洞多為無壓涵洞或分級臥管,少量也采用壓力管道、豎井等。工程材料多為料石、塊石和少量預制鋼筋混凝土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