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促進幼樹生長和加速幼林鬱閉而在幼林時期採取的各種技術措施。新造幼林,特別是在造林後的頭幾年,常常是樹體矮小,根系入土淺,生長緩慢,易遭各種不良環境因數的侵害,其成活和生長均不穩定。因此,及時採取相應撫育措施,不斷排除不利因數的幹擾,對提高造林品質、鞏固造林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幼林撫育的內容和方法,因造林地環境條件、造林樹種生物學特性和造林方法等的不同而異,可大致歸納為土壤管理和幼樹管理兩兩大方面。

  土壤管理 目的是對造林地的土壤及其天然草被(有時包括灌木)直接進行人為幹涉,以改善幼樹成活和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主要措施包括下述幾種。

  除草松土 除草的主要目的在於消除雜草對土壤水分、養分和光照的爭奪,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又可減少某些病、蟲和嚙齒類動物的為害。松土的目的則主要在於破碎土表結皮,切斷表層和下層土壤的毛細管聯系。從而抑制土壤水分的無益蒸發並改善土壤的通氣性和透水性,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加速有機質的分解和轉化。在大多數情況下,除草和松土是同時進行的。除草松土的年限根據樹種和造林地的環境條件的不同而定。一般從造林年度起連續3~5年,主要在一年中生長季的前半期進行。但植苗造林當年的第一次應盡量提早,並結合進行培土、扶正、踏實等工作。造林後,頭1~2年的除草松土次數應多些,以後可減少(1~2次)。可分為穴狀(塊狀)、帶狀和全面除草松土等方式,以前兩種應用較廣。除草和松土的深度根據幼樹表層根系的分佈情況確定,力求少傷根系,但對長期失管而根系再生能力強的樹種(如楊樹、杉木)可深些。除手工方式外,還可采用各種除草松土機械(如割灌機等)。化學除草也是一種頗有前途的方法,但不能達到疏松土壤的目的。

  灌溉施肥 幼林灌溉多在生長季的前半期進行。灌溉的浸潤深度視主要根群分佈的深度而定,一般為50厘米左右。灌溉的次數和間隔期可根據當地的降水量、蒸發速度、天氣狀況,以及土壤條件和林齡等綜合考慮確定,一般是:地區越幹旱,則間隔期越短、次數越多;林齡越大,則每次的灌溉量也越大,但間隔期越長,次數越少。灌溉的方法主要有漫灌、畦灌和穴灌3種,以後兩種應用較多。幼林施肥的時期、方法以及肥料種類等項技術,決定於樹種和立地條件,並應在土壤營養診斷的基礎上進行(見林木施肥)。

  幼樹管理 主要包括:①平茬。即利用某些樹種(如楊樹、榆樹、刺槐等)的萌芽能力,在造林後1~2年內切除因機械損傷、霜凍和病蟲為害等而生長不良、失去培育前途的幼樹地上部分,促使長出新的莖幹。其方法是:在早春樹液流動開始前,將地上部分齊地面切除,待根莖部長出萌條後再從中選留健壯的一株作為新莖幹的培育對象,其餘的則在生長季的中、後期全部除掉。②除蘗。即對某些萌蘗力強的樹種(如杉木、楊樹、榆樹等)除去從根頸附近發出的萌條,以促進主幹速生,並利於培育圓滿通直的幹形。具體做法是:萌條應在基部尚未木質化前結合其他幼林撫育措施及時抹去,有時需進行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