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蕷科(Dioscoreaceae)薯蕷屬(Dioscorea)纏繞藤本。又名薯蕷、白苕或大薯。該屬植物全世界約有600個種,其中許多是有毒的。可供食用且栽培廣泛的有:山藥(D.opposita)、甜薯(D.esculenta)、參薯(D.alatα)、日本山藥(D、japonica))、白薯莨(D、hispida)、黃獨(D、bulbifera)、圓山藥(D.rotundata)、黃山藥(D.cayenensis)、三裂葉山藥(D.trifida)等。原產亞洲、西非和南美等熱帶、亞熱帶地區;其中中國、日本和印度等是前6個種的原產地。中國自古栽培。現上述地區均有分佈。

  形態和類型 纏繞莖蔓呈紫綠色,細長達3米左右,有的種稍短,而圓山藥在較好的栽培條件下可長達10米。多為單葉,互生或對生,具長葉柄,心臟形或三角狀卵形。葉腋生鈴狀塊莖,稱為零餘子(通稱山藥豆),是貯藏器官,可供食用或繁殖用。單性花,雌雄異株。蒴果。莖蔓生長3~4個月後地下部分開始膨大,一般每株著生1~3個塊莖(見圖),頂部著生粗壯的吸收根,呈水平方向伸長,上有須根。單株產量0.5~1.5千克。有的種則塊莖更多而小。塊莖表皮有赤褐、淡褐、黑褐或紫紅等色;肉色白、淡黃或淡紫等。

  中國栽培的山藥有兩個種:①山藥,又名傢山藥或簡稱山藥。染色體數2n=140。原產中國。在中國中部和北部廣泛栽培。河南懷山藥、山東濟寧米山藥都是名貴地方品種。②參薯,又名大薯、柱薯。染色體數2n=80。原產印度。中國福建、廣東、臺灣等省普遍栽培。莖蔓方形而有棱翼,易與普通山藥區別。

  山藥依塊莖形狀又可分為3個類型,每類各有不同的品種:①長形種。入土深,長達33~66厘米以至1米多,如福建雪薯、廣州鶴頸薯、廣西蒼梧大薯、臺灣白長薯、山東及貴州的長山藥等。②扁形種。入土較淺,基部寬扁,有多數縱褶,如江西、湖南、四川的腳板薯、浙江的瑞安紅薯、廣東的葵薯等。③塊狀種。常呈短圓形或不規則的團塊狀,如浙江的黃巖山藥,福建的觀音薯和廣州白薯等。

  栽培 山藥要求溫暖潮濕氣候,氣溫低於20℃生長不良,並不耐霜凍。塊莖15℃左右開始發芽,土溫20~24℃時生長最快。要求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肥沃的砂土或壤土,但對粘土也能適應。長形種的塊莖無論何部都能生不定芽,可橫切數段作種。其頂部因已形成一個休眠芽,用來繁殖時生長勢較旺,產量較高,故一般都用頂部一段做種,稱為山藥“栽子”。塊狀種則僅頂部能發芽,分切時應縱切使各塊上都帶有頂部。如用零餘子繁殖,須先培育1~2年成為較大薯塊後再作種,才能獲大薯。廣州淮山薯則可用零餘子直播而於當年收大薯。一般在晚霜後土溫升高時播種,也可催芽或育苗後移栽。土地經深耕後作成高畦或壟,進行支架栽培。需肥較多,宜氮、磷、鉀(12:12:18)配合使用。蔓葉生長盛期,塊莖生長也最快,需施一次重肥。及早摘除側枝及不需要的零餘子有利塊莖膨大。在冬季無冰凍地區,塊莖可留土中隨時采收。降霜前采收種薯。

  用途 山藥含碳水化合物14~19%,有的種含量可達30~40%,蛋白質的含量約為1.5~2%,有的種可達4~8%,其中的粘質物食用時別具風味。在中國為大眾化滋補品,中醫學上以幹制品入藥,功能健脾、壯陽。西非一些國傢或地區以山藥為主食。有的種塊莖帶苦味,經煮熟或燒烤方可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