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西伯利亞青銅時代文化。分佈於蘇聯葉尼塞河中遊米努辛斯克盆地。年代為西元前第 2千年上半葉。晚於阿凡納謝沃文化,早於安德羅諾沃文化。20世紀60年代,根據蘇聯考古學傢C.A.捷普勞霍夫於1928年在奧庫涅夫村附近發掘的墓地而定名。

  該文化經濟以畜牧為基礎,發現綿羊距骨和刻在墓穴石板上的牛圖。漁獵起輔助作用,出土有骨制魚鏢、紅銅魚鉤、結網用的匕首形骨器以及鳥骨製品和石鏃等。金屬加工在經濟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紅銅或青銅器物相相當常見,有鍛制的魚鉤、刀、錐、針筒、鬢環及鑄造的紅銅斧。石器則有斧、杵、臼等。陶器多平底,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大小不一的桶形器,紋飾較簡單,有押捺的窩紋、杉針紋、縱列篦紋等;另一類是罐形器,紋飾多樣,有棋盤紋、波浪紋、弦紋等。此外,還有香爐形器、多棱形器和圈足器。藝術品有石、骨雕刻的人像、鳥獸等,一般是寫實的圓雕和線刻。

  墓地多靠近河流。墳墓表面有石構方形圍垣,高度一般為30~50厘米,面積最大者達400平方米。垣內西或西南部有石板墓穴,一般一個或數個,有的多達23個。每個墓穴埋葬死者1~3人,常見男女或婦幼合葬,葬式仰身屈膝,頭多向西,頭下一般墊以石“枕”,腳下墓底略傾斜。人骨有身首分離現象。各墓隨葬品不多,沒有明顯的財產分化跡象,一般隨葬陶罐和生產工具,女性骨架近旁則發現有青銅或骨制的針筒及骨針、紅銅絲鬢環。

  居民屬蒙古人種。根據文化因素的類比,有人推測他們來自北方森林地帶。但這個問題以及年代問題,都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