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志敏

  中國現代考古學傢。山東省煙臺市人,1924年4月5日生。1948年畢業於北京中國大學史學系。1948~1950年任燕京大學歷史系助教。1949~1952年為北京大學史學研究部考古研究生。1950年到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工作。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第一研究室主任、《考古》雜志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務委員兼考古系主任等職,並任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史學會理事、文化部國傢文物委員會委員等,1985年被授予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訊院士。

  安志敏致力於田野考古,先後在河南、北京、湖南、河北、內蒙古、遼寧等地從事考古發掘;並多次參加田野考古隊的領導工作,其中有規模較大的黃河水庫考古隊和東北考古隊等。此外,還在華北、東北和西北一帶進行過許多考古調查。學術研究以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為重點,兼及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的其他領域。主要成就有:從細石器遺存的淵源、傳統和發展,探索中國的中石器時代文化問題;通過對廟底溝遺址發掘材料的整理和分析,確立瞭廟底溝二期文化,初步揭示瞭仰韶文化與中原地區龍山文化之間的傳承發展關系;深入考察研究瞭華北早期新石器文化,對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加以劃分類型和地區,分析它們的特征並探討其發展序列;總結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發現成果,就中國的諸新石器文化,提出瞭一個比較全面的輪廓,著重從文化性質、類型、年代及相互關系等方面進行論述。

  安志敏至今共發表各種考古論述一百數十篇。重要的有:《中國新石器時代論集》(1947~1981),以及《碳-14斷代和中國新石器時代》、《略論華北的早期新石器文化》等論文,《一九五二年秋季鄭州二裡岡發掘記》、《河南安陽小南海舊石器時代洞穴堆積的試掘》等考古報告。還與他人合作編寫瞭《輝縣發掘報告》、《洛陽中州路(西工段)》、《廟底溝與三裡橋》等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