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遺傳學傢,細菌遺傳學的創始人之一。1925年5月23日生於美國蒙特克萊市。194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學士學位,以後曾在醫學院學習,不久轉入耶魯大學,於1947年獲博士學位。1947~1959年任威斯康星大學副教授、教授、遺傳傳學系主任;1959~1962年任斯坦福醫學院教授兼遺傳學系主任。1962年任肯尼迪分子醫學實驗室主任。

  他在耶魯大學期間,發現細菌的遺傳重組。1946年,他和E.L.塔特姆把兩個需要不同生長因子的大腸桿菌營養缺陷型混合培養在基本培養基上時出現瞭野生型,而分別培養時則從未出現,這一發現說明瞭遺傳重組的普遍性。繼細菌遺傳重組的發現,他和他的學生、同事又在細菌遺傳學方面作出瞭一系列的重要貢獻。1952年發現細菌的F因子;揭示瞭作為供體細胞的細菌可以把遺傳物質傳遞給作為受體細胞的細菌。1952年發現沙門氏菌中的普遍性轉導,揭示瞭一個細菌的遺傳物質能夠以噬菌體為媒介傳遞給另一個細菌;1953年發現大腸桿菌的溫和噬菌體λ在染色體上占有一定位置,1956年發現λ噬菌體能進行局限性轉導。他們的研究工作還包括應用細菌的有性生殖和轉導進行細菌的免疫學和代謝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包括1953~1956年間關於沙門氏菌的鞭毛相轉變機制的研究和1960年關於半乳糖代謝方面的研究等。此外,他還證實瞭一個動物細胞隻產生一種抗體,為免疫學中的克隆選擇學說提供瞭有力的證據。

  他的研究工作開創瞭細菌遺傳學,並對於其他一些領域帶來重要的影響。後來應用基本上相同的方法,發現不產生有性孢子的放線菌和半知菌也能進行遺傳重組;大腸桿菌和它的噬菌體中的遺傳學分析推進瞭人們對於基因的本質、基因突變和基因的功能的認識;細菌遺傳學的研究方法被引用到真核生物的研究中,發展瞭高等動植物的體細胞遺傳學;出現瞭分子遺傳學;在此基礎上又發展出遺傳工程。他還利用人口調查數據研究人類生物學;應用計算機和數學方法研究有機化合物的鑒定和分類;參與瞭地球外生命的討論。1958年他和G.W.比德爾和E.L.塔特姆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