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生活於中新世的似人似猿的高等靈長類(化石)。這個屬名最初是由美國耶魯大學的G.E.路易斯於1934年據印度發現的一塊右上頜骨化石訂立的〔“Rama”是印度梵文史詩《臘瑪耶那》中的祭神首領,阿約迪亞(Ayodhya)的親王〕。

  這類古猿化石首先發現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壤的西瓦立克山區,後來又陸續在肯雅的特南堡、希臘的比格洛斯、匈牙利的魯達班雅、土耳其的昌迪爾和帕薩拉,以及巴基斯坦的波特瓦高原和中國的雲南開遠和祿豐被發現現。至今,國外發現的標本都是些頜骨和牙齒,隻有中國於1980年和1981年在祿豐石灰壩發現瞭3個頭骨化石(見圖),為探討人類的起源問題提供瞭極其珍貴的證據。

  從上述化石地點的地理位置來看,臘瑪古猿當時分佈在非、亞、歐3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它們的生存時代為中新世中期到晚期,距今大約1500~700萬年前。棲息地包括從森林到開曠林地的各種環境。

  臘瑪古猿類化石由於形態上存在差異和時代上有先後,因此往往被研究者分為不同的種。如臘瑪古猿威克種(Ramapithecus wickeri)、臘瑪古猿旁遮普種(R.punjabicus)和臘瑪古猿祿豐種(R.lufengensis)等。

  臘瑪古猿的形態比起同時代的其他古猿類來是較纖細的,而且具有較多的似人的性質。它們的頭骨沒有矢狀脊或很弱;左右顳脊不太突起,在顱頂中部並不匯合;兩側的眶上脊弱而且分離;眶間隔很寬;整個面部顯得較短;上頜齒弓呈近“V”字形。下頜骨比較淺;下頜齒弓呈各種“V”字形的變體,上內側門齒的唇舌徑特別大,上外側門齒特別小,在尺寸上幾乎隻有內側門齒的一半;下內、外側門齒的大小幾乎相等;上、下犬齒都比較小;下第三前臼齒已分化出雙齒尖;下第三臼齒常帶有兩個附尖,即下後附尖和第六齒尖;臼齒的咬合面釉質較厚,有較復雜的皺紋。

  臘瑪古猿的分類和系統地位一向是有爭論的。最初在1934年,劉易斯根據印度發現的那個上頜骨,認為它的齒弓和牙齒具有像人的性狀,因此提出臘瑪古猿可能是人科化石。但這一看法在當時爭論一陣後被遺忘瞭。到瞭60年代初期,E.L.西蒙斯重新研究這塊標本,並支持劉易斯的觀點,認為它比任何其他的早期人猿超科化石更像人,因此臘瑪古猿被看作為人科最早的代表。這種見解後來被人類學傢普遍接受。認為臘瑪古猿是1000多萬年以前就與森林古猿分開而向人類發展的最早的人類祖先。

  但是到瞭70年代後半期,隨著分子生物學的興起和許多新化石的發現,對臘瑪古猿的人科地位提出瞭懷疑。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表明,人和猿最早分歧的時間距今大約500~600萬年前。這與臘瑪古猿化石的地質年代發生瞭很大的矛盾(見人類起源)。

  近年來,國外許多著名的人類學傢,在研究新發現的古猿材料後紛紛發表自己對臘瑪古猿和西瓦古猿之間的關系和它們的系統地位的看法。法國的 L.de 博尼斯(1983)提出,考慮到同一種內雌雄兩性可以有很大的變異,把任何叫做西瓦古猿的標本解釋為通常所說的臘瑪古猿屬的雄性是可能的。它們之間在牙齒尺寸上的變異可能是一種性別的差異。英國的P.安德魯斯(1982)提出,臘瑪古猿和西瓦古猿是同一類型的雌雄個體,與猩猩的親緣關系比與人、黑猩猩和大猩猩的關系更為密切,因而它不可能被看做是一個直接的人類祖先。美國的D.皮爾比姆(1982)和S.利普森等認為臘瑪古猿顯然不是一個人科成員。但他們又謹慎地提出,如果當今所知的“臘瑪形類”(“ramamorphs”,包括臘瑪古猿、西瓦古猿等)中沒有一個是猩猩的直接祖先,那麼一個類似的晚中新世種,也許一個亞洲的種可能是猩猩的直接祖先。

  與上述觀點相反,美國的西蒙斯(1981)則強調臘瑪古猿祿豐種和旁遮普種的下頜骨在齒弓和一些牙齒形態上很相似於早期南方古猿;在祿豐西瓦古猿頭骨上寬的眶間隔和方形的眼眶等特征也與南方古猿相似,而很不同於猩猩。美國人R.E.凱(1982)則更明確地提出,根據解剖學的證據,臘瑪古猿類是人科成員。

  在中國,自60年代以來,人們接受瞭臘瑪古猿是人科最早成員的看法。近年來,有些學者對祿豐發現的臘瑪古猿和西瓦古猿化石進行研究後提出:這兩類古猿也可能是一個種的雌雄個體,並且根據眶間隔很寬等特點,認為它們可能是向南方古猿和非洲猿類方向進化的一個代表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