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定的主題和要求,將一定數量的、有機聯繫的、完整的地圖系統,經統一設計,彙編成冊的地圖作品。它是經濟建設、行政管理、文化教育、國防建設、科學研究和旅遊等的工具書。

  簡史 古希臘著名地圖製圖學傢 C.托勒密編著的《地理學指南》所附27幅地圖,和中國西晉地圖製圖學傢裴秀編制的《禹貢地域圖》十八篇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圖集雛形。16世紀末,著名地圖製圖學傢G.墨卡托編制的《世界地圖集》,,和中國明代地圖制圖學傢羅洪先編制的《廣輿圖》,分別總結瞭16世紀以前西方和中國地圖制圖成就,形成早期的地圖集。19世紀,德國的貝格豪斯(H.Berg-haus)編制的《自然地圖集》,巴康(Bacon)和海爾巴特森 (Helbatson)編制的《巴特羅姆氣候地圖集》,中國楊守敬和饒敦秩編制的《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地圖》都是較早的並有一定水平的專題地圖集。國際上著名的地圖集,如德國的《施蒂勒地圖集》,英國的《泰晤士世界地圖集》,意大利的《旅行俱樂部國際大地圖集》,美國的《古德世界地圖集》,蘇聯的《世界大地圖集》等都有數十年的歷史,曾多次修訂再版。這些圖集都是以普通地圖為主。圖集前大都有世界自然、人口、經濟、政治等方面的總圖。中國於20世紀30年代編制有《中華民國新地圖》(即通常所稱的“申報館地圖集”),50年代開始編制國傢地圖集,1965~1969年先後完成瞭《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地圖集》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分省地圖集》。全面系統地反映瞭中國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和地理環境的特點。不少省(區)也先後編制出版瞭省(區)地圖集。近年來還編制出版瞭中國地質地圖集、水文地質地圖集、氣候地圖集、惡性腫瘤地圖集和海圖集等。

  分類 地圖集種類很多,按制圖的區域范圍,分為世界地圖集、國傢地圖集和小於國傢的區域地圖集等。按地圖集的用途,可分為參考地圖集、教學地圖集和旅遊地圖集等。按地圖集的性質和內容,還可分為普通地圖集、專題地圖集、綜合地圖集3種類型。

  編制要求 編制地圖集的最基本要求是完整性和統一協調性。

  完整性就是圍繞地圖集主題的最基本的選題的完備性。例如,國傢或區域綜合地圖集,一般要反映3個基本方面:一是社會生活的物質基礎(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和社會物質財富);二是社會生活的主人(基本生產力和物質消費者);三是社會生活的思想意識方面,即文化、政治和歷史的發展。因此,它必須包括自然地圖、人口地圖、經濟地圖、文化地圖和歷史地圖等幾個部分。圖集中除全區范圍的地圖外,常以典型區域地圖加以補充。當代地圖集選題的內容除註意科學的系統性外,還越來越註意生產的實用性,即註意同經濟建設和人類生活有直接關系的選題,包括增加環境評價、區域規劃、預測預報方面的地圖,反映特殊自然條件和資源以及其他有特殊意義的選題。

  統一協調性就是圖集中各幅地圖遵循統一的設計原則和要求,避免各幅地圖之間內容和形式的矛盾和分歧,使地圖便於比較和利用。為此,圖集內同一地區的地圖盡量采用相同的投影,比例尺盡可能系列化,便於各圖幅之間的對比,專題地圖的底圖要素應彼此協調;各地圖間應有合乎邏輯的地圖編排順序;分類、分級、分區和圖例體系大體相對應,內容的綜合標準一致;表示方法和地圖整飾中的要求應相互協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