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土地管理和利用所進行的測繪工作。亦稱土地測量或戶地測量,簡稱清丈。地籍測量繪製的圖稱為地籍圖或戶地圖。

  簡史 地籍一詞來源於拉丁字catastrum,意為“人頭稅的登記”。1805年,英格蘭和愛爾蘭為瞭徵稅,頒佈瞭土地登記法令,開始瞭土地測量工作。19世紀,西歐一些國傢也陸續開展瞭土地測量工作。

  中國的地籍測量工作由來已久。14世紀明太祖時,,以“履畝丈量”方法,整理經界。1387年編成魚鱗圖冊(即地塊圖冊)。清代仍因襲相沿。這時期的地籍測量被稱為“土地丈量”或“土地清丈”。1914年開始清理田畝,厘定經界,編制《經界法規草案》。1921年設土地局。1928年後改設地政司,後改為地政署,掌管全國土地測量工作。各省也相繼成立地政局,主管地籍測量和土地登記業務。80年代初,開始研究適合國情的地籍測量方法。

  在國際上,國際測量師聯合會的第7委員會是地籍測量的專業組織,並於1978年在荷蘭成立國際地籍和土地記錄局,作為常設機構。

  內容 地籍測量的對象以地塊邊界為主,地物為輔,不帶高程或等高線。按地塊(坵)編號,量算面積,並連同業主姓名註記在圖上。地籍圖是主管土地部門在辦理土地登記和發放土地所有權證書時,作為瞭解地塊坐落、四周界址及其尺寸、土地使用狀況和面積等的依據,同時也是建立地籍檔案必不可少的資料。

  近代地籍測量工作已由單純的保護土地所有者的權益和增加稅收,發展到多用途的地籍和土地信息學,成為制定經濟建設計劃,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進行國土整治、土地整理和區域規劃,提供有關土地資料的科學依據。

  方法 地籍測量一般均應用普通測量方法,即用人工測繪或用航空攝影測量的方法成圖。另外地面上還可采用自動記錄的電子速測儀獲取數據,空中則可應用航空攝影和遙感技術獲取地面信息。然後將所得數據進行處理,輸入地籍數據庫,用人機對話系統進行土地登記,通過程序設計匯編出數字地籍,再用自動繪圖儀繪制成各種地籍圖。這種方法既提高瞭精度,又縮短瞭成圖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