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科學與地球化學之間的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是環境地學的一個分支。它研究環境中天然的和人為釋放的化學物質的遷移轉化規律及其與環境品質、人體健康的關係。

  形成 環境地球化學是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它的基礎是地球化學。地球化學是研究地球物質化學運動規律的學科。近代地球化學著重研究化學元素在地殼中的遷移、轉化、分散和富集問題。各種金屬和非金屬元素、各種天然的無機和有機化合物在自然然界的運動受地球化學規律的支配。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出現瞭環境問題。人為釋放的各種金屬和非金屬元素、各種無機和有機化合物也加入自然界原有物質循環之中,它們在自然界的運動同樣受地球化學規律的支配。因此,地球化學的許多原理和方法可以應用於環境問題的研究,這樣就促進瞭環境科學與地球化學的結合,導致瞭環境地球化學這門新興的邊緣學科的誕生。

  研究內容 環境地球化學的研究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

  ①研究人類環境的化學性質:從地球化學的角度看,人類環境可分為五個地球化學系統,即表面巖石圈系統、大氣系統、水系統、土壤-生物系統和技術系統。為瞭改善人類環境質量,必須深入瞭解這些系統的地球化學性質。這些系統是在地質歷史過程中逐步演化、依次產生的,它們的化學性質不斷地發生變化。到瞭近代,人類運用強大的技術力量大規模地改變自然界的面貌,地殼深處大量的化學物質被采掘出來,種類越來越多、數量越來越大的自然界本來不存在的化合物被合成出來,它們中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被散佈到環境中。在原來環境物質循環的基礎上,疊加瞭這些新的物質的循環,對人類環境質量產生瞭嚴重影響。環境地球化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於及時地研究現代環境化學變化的過程和趨勢,在原來地球化學的基礎上,更加深入地研究組成人類環境的各個系統的地球化學性質。

  ②研究污染物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規律:人為散發的污染物在環境中不斷發生空間位置的移動和存在形態的轉化(見污染物的遷移、污染物的轉化)。這種遷移轉化的結果,可以向著有利的方向發展,如污染物被稀釋、擴散、分解,甚至消失;也可以向著不利的方向發展,如污染物在某些條件下積累起來,轉變成為持久的次生污染物。

  污染物在環境中的存在形態可以通過各種化學作用(如溶解、沉淀、水解、絡合與螯合、氧化、還原、化學分解、光化學分解和生物化學分解等作用)不斷發生變化。污染物的存在形態不同,其毒性也往往不同,如六價鉻的毒性大於三價鉻,銅的絡離子的毒性小於銅離子,且絡離子愈穩定,其毒性愈小。污染物的存在形態不同,生物對它的吸收作用也不同,如水稻易於吸收金屬汞、甲基汞,而不吸收硫化汞。在環境污染研究中,不但要研究污染物的總量,還必須研究污染物的形態。

  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污染物的存在形態取決於環境的地球化學條件,如環境的酸堿條件、氧化-還原條件、環境中膠體的種類和數量、環境中有機質的數量和性質等。地球化學的研究表明,在地球表面上的每一特定地區都有它特有的地球化學性質,所以應用地球化學的原理和方法,能夠較好地闡明污染物在環境中遷移轉化規律。這方面的研究有助於評價環境質量,預測環境質量變化的趨勢;有助於瞭解自然界對污染物的自然凈化能力;有助於制定環境標準和制定改造已被污染的環境的措施。

  ③研究環境中的化學物質對生物體和人體健康的影響:這方面的內容曾是地球化學的另一個分支學科──生物地球化學的內容。更確切地說,環境地球化學是在生物地球化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關於環境元素和生命元素的關系,早在40年代,生物地球化學的研究即指出:①有機體中所含的化學元素與生物圈中所存在的化學元素成正比;②組成有機體的主要元素在生物圈中都是容易形成氣體和水溶性化合物的元素。人體的組成是人類在漫長的歲月中通過新陳代謝,與環境進行物質交換,並通過遺傳、變異等過程建立瞭動態平衡的結果。顯然,人類釋放到環境中的各種各樣的化學物質,必然會以不同的程度進入生物和人的機體。當機體組織不能忍受這些物質時,就會產生嚴重的後果。汞污染引起的水俁病和鎘污染引起的痛痛病是這方面的突出的例子。

  環境地球化學在這方面的任務不僅研究現代環境化學組成的變化同生命體、人體化學組成和人類健康的關系,而且在更廣闊的地質背景上研究宇宙元素、地殼元素、海洋元素同生命元素之間的關系,研究生命過程的地球化學演化等問題。

  研究方法 環境地球化學的研究方法通常有兩種:現場調查研究法和實驗室模擬試驗研究法。

  在現場調查研究方面,科學地確定取樣地點最為重要。采樣點必須有代表性和有足夠的數量。為查明化學物質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特點,通常采用共軛佈點法。所謂共軛佈點法就是同時對各種有關連的環境要素進行對比取樣分析。如在研究風化殼的化學成分時,同時采集流經這種風化殼的河流的水樣進行分析;在研究土壤的化學成分時,同時采集生長在這種土壤上的植物樣品進行分析,這樣就能獲得關於環境諸要素間存在著密切的地球化學聯系的資料,從而瞭解所研究的化學物質在全環境中的遷移狀況。

  現場調查研究法隻能說明所研究的物質在環境中遷移作用的結果,而不能說明這種結果發生的原因和機制,必須在實驗室內進行簡單的或復雜的模擬實驗,即在人工設計的環境中進行某一過程的觀測研究。設計時所采用的環境參數既要服從實驗目的,又要盡可能接近環境的實際情況。

  現代分析測試技術是研究環境地球化學的重要手段。在環境地球化學研究中已經采用的現代分析測試技術有:中子活化分析法、火花源質譜法、化學電離質譜法、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源的原子發射光譜法、無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X射線熒光譜法、電子探針法、化學分析電子能譜法、陽極溶出伏安法、差示脈沖極譜法和氣相色譜法等。進行環境地球化學研究,要求分析測試方法的靈敏度要高,準確度要好,基體反應要小,並能進行多元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