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精神病學傢。1875年7月26日生於圖爾高州,1961年6月6日卒於蘇黎世。1895年入巴塞爾大學學習,1900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902年獲蘇黎世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05年任蘇黎世大學精神病學講師。後退職,自己開業。SS.弗洛伊德的《夢的釋義》於1900年出版後,榮格讀瞭很感興趣,1906年與弗洛伊德通信,1907年去維也納會晤弗洛伊德,參加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運動。他受到弗洛伊德的重視,被考慮作為其繼承人。1911年,他們共同創立瞭一個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榮格被推為第1任主席。1912年榮格發表瞭《裡比多的變化與象征》,與弗洛伊德產生瞭分歧,主要分歧在於對裡比多的解釋。弗洛伊德認為裡比多完全是性的潛力,榮格則認為它是一種普遍的生命力,表現於生長和生殖,也表現於其他活動。1913年在國際精神分析會議中,榮格和弗洛伊德意見分歧進一步加劇,弗洛伊德宣稱榮格不再是精神分析學者,1914年榮格離開瞭弗洛伊德創立瞭分析心理學。在20年代後,榮格因開始研究種族潛意識的性質與現象,提出“集體潛意識”的概念。1932年在蘇黎世的聯邦綜合技術大學任教授,1942年因體力衰退辭職。1944年他又回到巴塞爾大學任醫學心理學教授。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都曾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在人格結構問題上,榮格把人格分成三個層次,即意識、個人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而集體潛意識又稱原始隱象,類似於弗洛伊德的本我。榮格的人格類型學說把人格分為內傾型和外傾型,這是根據他的裡比多學說來的,裡比多向外沖的,就是外傾者;向內沖的,就是內傾者。他也認為,一個純粹屬於內傾或外傾的人是沒有的,隻有在特定場合下,由於某種情境的影響而使一種傾向占優勢。他又結合某些基本的心理功能,劃分出8種功能類型,即:外傾思維型、外傾情感型、外傾感覺型、外傾直覺型和內傾思維型、內傾情感型、內傾感覺型、內傾直覺型。榮格所提出的一些新穎的概念和理論,確有不少是有價值的論述。然而實際上他的人格結構理論與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結構”並無本質差別。榮格的主要著作有:《無意識過程心理學》(1917)、《心理類型》(1923,英譯本)、《分析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1958)和《記憶、夢、思考》(196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