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在勞動過程中心理活動的特點及其規律的工業心理學分支。它為提高勞動生產率、保障勞動者的健康和安全服務。勞動心理學和工程心理學的研究物件都是人與機器和環境的關係,因此在研究內容上有著密切的聯繫。勞動心理學是在20世紀初形成的,其前身是勞動技術學。採用勞動心理學這一名稱的多為蘇聯、東歐國傢和中國,研究者主要關註人的勞動活動自身的紀律,更著眼於提高生產效率。西方的工業心理學傢在開展類似的勞動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時,往往從工效學或人機工程學的角度進行,並註意它們與與管理心理學的聯系,一般較少采用勞動心理學的名稱;而蘇聯的勞動心理學研究主要涉及生產力問題,與管理心理學沒有直接聯系。

  勞動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動作與時間研究,操作設計和勞動環境的合理化,產品質量,疲勞與工作安排,安全、事故與勞動保護,各種職業活動的特點及其對勞動者心理品質的要求,職業指導和人員選拔,技術培訓,工作緊張和勞動群體、勞動態度問題等。

  早期的勞動心理學研究是在工效學領域進行的。當時主要研究人在生產或操作中合理地、適度地勞動和用力的規律,最具有代表性的是F.W.泰勒和F.B.吉爾佈雷思等人的動作與時間研究。此後,歐洲一些生理學傢研究瞭勞動者的肌肉工作和疲勞問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美等國為瞭提高軍事人員的選拔效率,在新兵入伍中大量采用瞭心理測驗方法。此外,英國根據軍工生產的需要,組織有關專傢就工作時間、倒班生產和防止疲勞等問題進行瞭專門研究。戰爭結束後,各國建立瞭更多的有關勞動心理學的研究機構,開展瞭有效地利用人力、改進勞動條件、訓練新工人的研究工作。在30年代,蘇聯成立瞭中央勞動研究所,就探索人的生物特性與心理特性的相互關系,解決瞭一些有關組織勞動活動的方式和培訓方法、手段的標準化問題,此後,還就影響勞動活動形成的各種條件展開瞭較系統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的因素在現代化生產中的作用日益增長,其主要特點是:勞動者的體力負荷明顯下降,心理負荷顯著增加。這樣,勞動心理學傢對動作與時間研究普遍持批評態度。他們認為現代技工應具備更高水平的判斷能力。新技術革命使得工業企業出現瞭許多新的勞動類型和技術手段,因此有關操作員活動的心理分析、職業選擇和職工培訓等領域出現不少新的研究課題。勞動心理學研究中一些有關活動的類型和條件的傳統課題逐漸喪失其必要性,某些描述人機系統功能的心理現象、心理過程的數學模型也顯得論據不足,而采用傳統的生理、心理指標作為評價問題解決的參數已不能滿足現代生產的要求,這就需要研究在自動化系統中人的活動類型的設計問題。總之,適應現代科技進步要求而選擇新的研究課題和方法、手段是勞動心理學發展的新趨勢。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工業十分落後,加之各種社會條件的限制,心理學傢隻是在職業選擇、工業安全、職業訓練、工作疲勞、工作效率與方法上介紹國外的勞動心理學成果,除瞭在機械業和紡織業進行瞭有關改善工作環境的實地調查外,沒有開展其他的勞動心理學的研究。到瞭50年代,根據國傢工業化的要求,勞動心理學傢先後進行瞭總結先進的生產經驗、操作合理化、煉鋼工火焰判斷、紡織工培訓和技術發明中的創造性思維活動規律等方面的研究。60年代,勞動心理學傢與其他心理學工作者就各種信息的接收規律進行瞭研究。進入80年代後,為適應科教現代化的需要,不少學者先後進行瞭提高毛紡產品質量、降低心理負荷、操作能力測驗、飛行員選拔的研究,還對自動化、半自動化系統生產線的操作員進行瞭技術培訓的心理模擬教學研究,以探討培養現代技工技術能力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