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與大陸邊緣平行,並隨大陸邊緣形狀的變化而轉折的洋底山脈。又稱大洋中脊、中脊、中央海嶺、洋隆等。它是海底擴張作用的中心(見海底擴張說),其兩側巖石圈板塊相背分離,故又稱為離散型板塊邊界或生長邊界。

  形態結構 洋中脊是地球上規模最大的山脈,縱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總長約6.4萬公裡,寬1500~2000公裡,高出洋底約3公裡,其露出洋面以上的部分成為島嶼,如冰島、、亞速爾群島、加拉帕戈斯群島和復活節島等。

  洋中脊在地形上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峰脊和線狀谷地組成,中央是一條線狀地塹,稱軸部裂谷,內部為新鮮的枕狀玄武巖覆蓋,其上幾乎沒有沉積物,伴生有大量走向總體與裂谷長軸一致的裂隙,顯示地殼正在遭受伸展作用(見圖)。

軸部裂谷以高20~40米的近直立斷崖與兩側高地為界。

  海底取樣表明,洋中脊均由玄武巖組成,並具有與洋盆大致相同的地殼結構,但洋殼的厚度更薄。地幔在洋中脊上湧,並且存在一地震縱波速度偏低的異常上地幔,使中脊下面的莫霍面變得不明顯。

  其他特征 洋中脊是高熱流區,平均熱流值超過3毫卡每平方厘米每鈔,比洋殼其餘部分和大陸平均值高出1倍以上。洋中脊還是一個地震活動帶,震源深度小,震源機制解表明,發生在中脊部位的地震源是走向與中脊一致的正斷作用;發生在錯斷脊軸的破裂帶中的地震則具有走滑性質(見轉換斷層)。

  各大洋中脊處的海底擴張速度並不相同。慢速擴張的如大西洋中脊,地形起伏大,軸部裂谷高差可達2~3公裡,巖漿房深度大而規模小,火山噴發周期為1000~10000年,所以空間上彼此遠離,地表有輝長巖等出露。快速擴張的如東太平洋中脊,地形起伏較為平緩,轉換斷層的間距大,巖漿房的埋深較淺,火山噴發周期為50~500年,所以中脊和火山的線性較好。

  板塊構造學認為,洋中脊的玄武巖是異常地幔局部熔融的產物,代表新生的地殼。由於新生洋殼不斷在軸部裂谷生成,推擠兩側已形成的老洋殼,板塊的離散運動才體現出來。黑煙囪型塊狀硫化物礦床是海水通過裂隙網絡與新生玄武巖發生雙向的熱交換與化學交換的結果。與黑煙囪共生的還有不依靠光合作用,從H2S、CO2等吸取能量的深海生物群落,它的發現對探索地球生命起源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書目

F.Press,R.Siever,Earth,3rd ed.,W.H.Freemanand Company,San Francisco,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