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被狼攫取並由狼撫育起來的人類幼童。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個,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度發現的兩個。狼孩和其他被野獸撫育的幼童又統稱為野孩。

  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附近的一個山村裏,人們在打死大狼後,於狼窩裏發現瞭兩個由狼撫育過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約7、8歲,被取名為卡瑪拉;小的約2歲,被取名為阿瑪拉。後來她們被送到一個孤兒院去撫養。阿瑪拉於第2年死去,卡瑪拉一直活到1929年。孤兒院的主持人J.E.辛格在他所寫的的《狼孩和野人》一書中,詳細記載瞭這兩個狼孩重新被教化為人的經過。

  狼孩剛被發現時,生活習性與狼一樣;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覺,晚上出來活動,怕火、光和水;隻知道餓瞭找吃的,吃飽瞭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齒撕開吃);不會講話,每到午夜後像狼似地引頸長嚎。卡瑪拉經過7年的教育,才掌握45個詞,勉強地學幾句話,開始朝人的生活習性邁進。她死時估計已有16歲左右,但其智力隻相當3、4歲的孩子。

  如果狼孩在出生時不屬於先天缺陷,則這一事例說明:人類的知識與才能不是天賦的,直立行走和言語也並非天生的本能。所有這些都是後天社會實踐和勞動的產物。從出生到上小學以前這個年齡階段,對人的身心發展極為重要。因為在這個階段,人腦的發育有不同的年齡特點,言語的發展可能有一個關鍵期(發音系統逐漸形成比較穩定的神經通路,以後要重新改變,非常困難)。錯過這個關鍵期,會給人的心理發展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因此長期脫離人類社會環境的幼童,就不會產生人所具有的腦的功能,也不可能產生與語言相聯系的抽象思維和人的意識。成人如果由於某種原因長期離開人類社會後又重新返回時,則不會出現上述情況。這就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瞭人類社會環境對嬰幼兒身心發展所起的決定性作用。

  此外,人們還發現過熊孩、豹孩、猴孩以及綿羊所哺育的小孩。他們也和狼孩一樣,具有撫育過他們的野獸的那些生活習性。20世紀70年代,印度又發現瞭一個狼孩,人們正在進一步研究,試圖揭開狼孩生活的全部秘密。

  

參考書目

 周國興著:《狼孩·雪人·火的化石》,天津人民出版社,天津,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