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成因的一種假說,這種假說認為,石油是在地質時期中生物死亡後,有機物分解而形成的。

  石油有機成因假說的主要依據是:①石油餾分具有光性(見石油)。生物有機質普遍具有這種光性,而無機質則普遍不具有這種光性。②現代沉積物及古代沉積物中都含有構成石油的各種烴類化合物(由碳和氫兩種元素構成的有機化合物,也稱碳氫化合物)。而且,所有活的有機體都含有烴類。此外,還在石油中相繼發現瞭許多具有生物成因標誌的有機化合物,如卟啉、姥鮫鮫烷、植烷及甾烷等。③實驗表明,組成動植物機體的組分,在適當條件下,可不同程度地生成烴類化合物。④在介殼化石、碳酸鹽巖晶洞及泥巖中的砂巖透鏡體等封閉空間中含有石油。顯然,這些石油隻能起源於這些沉積物中有機質本身。⑤世界上99%以上的油氣田都分佈在沉積巖區,這些沉積巖中都存在富含有機質的細粒沉積物。而且,石油和天然氣的分佈與有機成因礦產煤及油頁巖的分佈,不僅在地質時代上相互有關,而且在空間分佈上,往往呈明顯的相變關系。

  基於上述事實,一些學者提出瞭石油有機成因說,認為石油是由生物遺體在適當的條件下生成的。最早的石油有機成因說,是1763年俄國化學傢М.В.羅蒙諾索夫提出的蒸餾說,認為石油是煤在地熱作用下幹餾產生的。煤是公認的有機成因的礦產。石油有機成因說一經問世,就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重視。20世紀40~50年代,石油勘探的實踐表明,某些地區的油氣田並不與煤共生,羅蒙諾索夫假說對這些油氣田中的石油成因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釋。因此,人們在承認石油有機成因假說的前提下,著重研究沉積巖中分散存在的有機質,逐步形成瞭石油是由沉積巖石中分散有機質生成的思想,進而對分散有機質生成石油的轉化條件及成油環境等進行瞭研究。50年代初期,美國的P.V.史密斯和其他學者先後提出瞭石油有機成因的早期成油說。除瞭現代沉積物中烴類是生物體中烴類選擇性富集的結果外,石油主要是沉積巖中的分散有機質在成巖作用早期生成的烴類匯聚而成的。這些就是早期成油說的主要觀點。基於現代沉積物中和成巖早期所生成的烴類組分與石油組分有顯著差別。60年代,一些學者如美國的P.H.埃佈爾森等提出瞭石油有機成因晚期成油說,認為石油是沉積巖中的不溶有機質,在成巖作用晚期經過熱解生成(見幹酪根成油說)。60年代後期以後,法國的B.P.蒂索和其他學者,不僅證實瞭幹酪根生成石油的可能性,而且確定大量生油的時期是在成巖作用晚期,從而為石油有機成因說奠定瞭堅實基礎。

  

參考書目

西北大學地質系石油地質教研室編:《石油地質學》,地質出版社,北京,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