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荷蘭物理學傢塞曼發現,若把光源放在強磁場中,則光源發出的譜線會分裂成幾條,這種現象叫作塞曼效應。產生塞曼效應的原因是,原子的磁矩和外磁場相互作用,使原子能級發生分裂。裂距

,式中 e為電子電荷, h為普朗克常數,, H為外磁場強度, me為電子質量, c為光速,△ m為磁量子數的差。根據選擇定則,隻有△ m=0或±1為容許躍遷。一條頻率為 v 0的譜線在外磁場的作用下將分裂為三條譜線: v= v 0,中間一條頻率不變,稱為π子線,旁邊兩條稱為σ子線。在垂直於外磁場的方向觀測時,譜線分裂為三條(橫效應),分成的譜線都是線偏振:中間的一條,振動平行於磁場;旁邊的兩條,振動垂直於磁場。當平行於外磁場的方向觀測時,譜線分裂為兩條(縱效應),中間一條觀測不到;旁邊的兩條是圓偏振,轉動方向相反。利用分光儀器測量出天體譜線的塞曼分裂寬度,便可以求出天體的磁場強度。這是測定天體磁場強度的基本方法,也是塞曼效應在天體物理學中的重要應用。若用波長單位表示譜線的分裂寬度,則△λ=4.67× 10 5λ 2 H,波長λ以厘米為單位, H以高斯為單位。譜線的塞曼分裂寬度是很小的。例如,對於λ=5000埃的一條譜線,當磁場強度為一萬高斯時,△λ也隻有0.1埃左右。但是,由塞曼效應分裂成的兩根子線的偏振性質是不一樣的,正是利用這種偏振性質的不同,可以測量出微小的△λ值來。美國天文學傢 海耳首先利用塞曼效應測量天體磁場,他於1908年測出瞭太陽黑子的磁場。1946年,H.W.巴佈科克測量出恒星的磁場。1968年,弗斯庫爾測量出星際磁場的強度。上述塞曼效應也叫作正常塞曼效應。當考慮電子的自旋效應時,譜線會分裂成更多的子線,這叫作反常塞曼效應。在電子軌道( L)和自旋( S)耦合情況下,隻要 S≠0,外磁場不強,均可表現出反常塞曼效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