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醫生S.佛洛德創建的治療神經癥的一種方法(見精神分析療法),也是佛洛德及其後繼者在醫療實踐中建立的一套心理學理論。理論的中心概念是無意識;不符合社會規範的欲望和衝突被壓抑在無意識中仍影響著意識,並可表現為神經癥癥狀。治療關鍵在於通過自由聯想及解夢等手段在無意識中尋找癥狀的本源意義。

  佛洛德的早期理論 一般指他在1920年以前的精神分析理論。

  意識和無意識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可分為3個部分: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意識指個人目前意識到的一切。前意識指雖非目前意識到的但可以通過回憶而變為意識內容的一切。無意識則指被壓抑而不能通過回憶再召喚到意識中的一切;這通常是不為社會規范所容的欲望。

  壓抑和抵抗 人的某些本能欲望常常是不被社會風俗、習慣、道德、法律等所容的。因此,欲望與規范就產生激烈的鬥爭,往往是欲望遷就規范──欲望讓步,這種讓步被叫做壓抑。這些受到壓抑的欲望,並不因此就消滅瞭,它們仍然留在無意識內。弗洛伊德把它叫做被遺忘的無意識欲望。由於壓抑那些被遺忘的無意識欲望不能闖進意識域裡來,在精神分析治療中,患者難以聯想起自己的隱私這種現象,弗氏稱為抵抗或抗拒,以至有時精神分析難以繼續。

  泛性論 一個人從出生到衰老,一切行為動機,都有性的色彩,都受性本能沖動的支配。神經癥的產生,就是由於性本能沖動受到壓抑而得不到滿足的結果。就人的個體來說,他的性生活早在嬰兒期就開始瞭,而不是從成熟期才開始的。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生殖的活動,雖然是性的主要表現形式,但不是唯一的表現形式,機體的某些器官或組織也能因刺激而產生性的快感,而且,一切快感都直接或間接地與性有關。這樣的論點當然與通常把性和生殖看作是同義語的認識有所區別。顯然,它的性的含義是極為廣泛的。精神分析理論也進一步指出,在性的後面有一種潛力,這種潛力常驅使人去追求快感。這種潛力被叫做“裡比多”,又稱性力。裡比多的發展分為: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以及生殖期等。這幾個時期,對於一個人的人格發展極為重要,兒童將來的生活是正常或是變態,在5歲以前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快樂原則和現實原則 人的行為受本能的支配,但同時又要受現實的限制。因此,人的心理也就有兩種系統,每種系統各受特殊的原則支配。第1種系統受快樂原則的支配,形成於嬰兒期;第2種系統除受快樂原則支配以外,還受現實原則支配,形成於嬰兒期以後。快樂原則的特點是順從人的本能沖動,是絕對自由的。隨著人的年齡的增長,社會習俗和教育的影響也逐步加深。於是,他發現本能欲望往往和社會道德、法律規定不相容,發現自己除瞭尋求快樂之外,還要能適應現實,要懂得克制自己的本能沖動,適應現實生活的要求。否則,不但不能得到快樂,反而會遭受痛苦。這就是現實原則的意義。

  弗洛伊德對夢也進行過比較詳細的研究,著有《夢的釋義》一書,這是弗洛伊德的重要著作之一。在醫療實踐中,他創造性地提出瞭“自由聯想法”,用以代替過去的催眠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也就是這樣開始的。

  弗洛伊德的後期理論 在弗洛伊德的最後20年中,他的精神分析理論發生瞭一些變化。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為瞭使其理論更加系統化,借以解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社會變化。因此,1920年以後,弗洛伊德對他的理論開始作瞭一些比較大的修正。

  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 弗洛伊德的後期理論是從他提出“自戀”這一概念開始的。他認為,自戀的沖動往往是兩極性對立的。成人的“露陰癖”和“窺陰癖”,“施虐癖”和“受虐癖”,就是來源於此。自戀和他戀造成瞭兩極性,但尤為根本的本能方面還缺乏某種更尖銳、更猛烈的動機沖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弗洛伊德看到恐怖的屠殺和瘋狂的破壞,感到人的本性中可能存在某種侵略的本能或自我毀滅的本能。根據這種看法,他對以前的本能理論提出瞭修正。認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雖然各有不同的目的,但最後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長和增進。因此,他把它們聯成一體,稱為生存本能。為瞭與生存本能形成兩極性,於是他又假設瞭一個死亡本能。

  弗洛伊德認為,裡比多是在有機體內部發生的,但它能夠聯結於外在的對象。生存本能是這樣,死亡本能也是這樣。不過死亡本能不是表現為一種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現為一種求殺的欲望。當它向外表現時,它就成為破壞、損害、征服的動力,它是仇恨的動機,表現為侵略的傾向。當在外界有所破壞時,它沒有必要來毀傷自我。但當向外界的侵略受到挫折時,它往往退回到自我,成為一種自殺的傾向,這種傾向的活動范圍很廣泛,不限於殺人和自殺,還包括自我譴責、自我懲罰、敵手之間的嫉妒以及權威的反抗等。

  精神結構理論 在無意識概念的基礎上,他還提出瞭人的精神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組成的。最原始的本我是與生俱來的,是無意識的結構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組成,是同肉體聯系著的。肉體是其能量的源泉,是儲存心理能量的地方。這些本能和欲望強烈地沖動著,希望能很快地得到滿足。本我與外部世界不能直接接觸,因此,它急切地尋求出路,唯一的出路,就是通過自我。自我是弗洛伊德在1920年以前就已使用的一個老概念。他認為,自我也是意識的結構部分,它處在本我和外部之間,它與本我不同,是根據外部世界的需要來活動的,它的心理能力大部分消耗在對本我的控制和壓抑上。所謂超我,就是“道德化瞭的自我”。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就是通常所講的良心;另一方面就是自我理想。自我理想是習俗教育的產物,以現實原則為基礎,它確定道德行為的標準。良心負責對違反道德標準的行為進行懲罰。超我的主要職能在於指導自我去限制本我的沖動。

  在正常情況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處於一種相對平衡狀態中的。如果這種平衡關系遭到破壞,即會產生精神病。

  應該指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是在1900年以後成熟起來的,而且聲譽日增。他從各地吸收瞭一批信徒,其中最被器重的是奧地利的A.阿德勒和瑞士的C.G.榮格,從而構成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但是不久,阿德勒因與弗洛伊德見解不合,於1911年脫離弗洛伊德而自立門戶,成立瞭個體心理學派。到1913年,榮格也和弗洛伊德決裂,成立瞭分析心理學派。此後,弗洛伊德的其他門人也都在某些方面或多或少地對弗洛伊德的正統精神分析理論提出修正意見。盡管弗洛伊德在表面上拒絕別人的批評,但實際上卻不得不考慮自己的理論是否有不妥之處。同時,又由於精神分析對精神神經病患者的治療效果也並不十分顯著,所以從1920年以後,弗洛伊德便對其理論開始進行一些較大的修訂,以致形成他的後期理論。

  

參考書目

 S.弗洛伊德著,高覺敷譯:《精神分析引論》,商務印書館,北京,1984。(S.Freud,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London,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