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採用的一種傳統曆法,這種曆法中安排有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事活動,而且主要在廣大農村中使用,因此稱為農曆。又名夏曆、舊曆、中曆,民間也有稱為陰曆的。它用嚴格的朔望週期來定月,又用設置閏月的辦法使年的平均長度與回歸年相近,兼有陰曆月和陽曆年的性質,因此在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曆。農曆把日月合朔(太陽和月亮的黃經相等)的日期作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平均約長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稱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稱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要根據太陽和月球球的位置推算確定,而不是機械地安排。農歷以12個月為一年,共354或355日,與回歸年相差11日左右,所以隔三年要安插一個閏月,再過兩年又安插一個閏月,平均十九年有七個閏月。如何安插閏月,根據和季節、氣候有密切關系的二十四節氣來定。農歷月份的名稱按照“中氣”而定,如含“雨水”的月份叫正月,含“春分”的月份叫二月等。不含中氣的月份就定為閏月,用上個月的月份名稱稱閏某月。用這種辦法置閏月,可以使歷月與節氣相差不致過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