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環境與人的心理和行為之間關係的一個應用社會心理學領域。又稱人類生態學或生態心理學。這裏所說的環境雖然也包括社會環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環境,包括噪音、擁擠、空氣品質、溫度、建築設計、個人空間等等。

  環境心理學是從工程心理學或工效學發展而來的。工程心理學是研究人與工作、人與工具之間的關係,把這種關係推而廣之即成為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環境心理學之所以成為社會心理學的一個應用研究領域,是因為社會心理學研究社會環境中的人的行為,,而從系統論的觀點看,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統一的,二者都對行為發生重要影響。雖然有關環境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人們的重視,但環境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還是60年代以來的事。

  噪音 噪音是許多學科所研究的課題。心理學主要研究噪音與心理和行為的關系問題。從心理學觀點看,噪音是使人感到不愉快的聲音。對噪音的體驗往往因人而異。有些聲音被某些人體驗為音樂,卻被另外一些人體驗為噪音。研究表明,與強噪音有關的生理喚起會幹擾工作,但是人們也能很快適應不致引起身體損害的噪音。一旦適應瞭,噪音就不再幹擾工作。噪音是否可控,是噪音影響的一個因素,如果人們認為噪音是他們所能控制的,那麼噪音對其工作的破壞性影響就較小;反之,就較大。人們習慣於噪音工作條件,並不意味著噪音對他們不起作用瞭。適應於噪音的兒童可能喪失其某些辨別聲音的能力,從而導致閱讀能力受損。適應於噪音環境也可能使人的註意力狹窄,對他人需要不敏感。噪音被消除後的較長時間內仍對認識功能發生不良影響,尤其是不可控制的噪音,影響更明顯。

  擁擠 從心理學角度看,擁擠與密度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擁擠是主觀體驗,密度則是指一定空間內的客觀人數。密度大並非總是不愉快的,而擁擠卻總是令人不快的。社會心理學傢對擁擠提出各種解釋。感覺超負荷理論認為,人們處於過多刺激下會體驗到感覺超負荷。人的感覺負荷量有個別差異。密度- 強化理論認為,高密度可強化社會行為,不管行為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如觀眾觀看幽默電影,在高密度下比在低密度下鼓掌的人數多。失控理論認為,高密度使人感到對其行為失去控制,從而引起擁擠感。處於同樣密度條件下的人,如果使他感到他能對環境加以控制,則他的擁擠感會下降。一般說來,擁擠不一定造成消極結果,這與一系列其他條件有關。社會心理學傢還研究諸如城市人口密度以及傢庭、學校、監獄等種種擁擠帶來的影響和社會問題。

  住房建築方式 建築結構和佈局不僅影響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也影響外來訪問的人。不同的住房設計引起不同的交往和友誼模式。高層公寓式建築和四合院佈局產生瞭不同的人際關系,這已引起人們的註意。國外關於居住距離對於友誼模式的影響已有過不少的研究。通常居住近的人交往頻率高,容易建立友誼。

  房間內部的安排和佈置也影響人們的知覺和行為。顏色可使人產生冷暖的感覺,傢具安排可使人產生開闊或擠壓的感覺。傢具的安排也影響人際交往。社會心理學傢把傢具安排區分為兩類:一類稱為親社會空間,一類稱為遠社會空間。在前者的情況下,傢具成行排列,如車站,因為在那裡人們不希望進行親密交往;在後者的情況下,傢具成組安排,如傢庭,因為在那裡人們都希望進行親密交往。

  個人空間 個人空間指個人在與他人交往中自己身體與他人身體保持的距離。1959年E.霍爾把人際交往的距離劃分為4種:①親昵距離,0~18英寸,如愛人之間的距離;②個人距離,18英寸~4英尺,如朋友之間的距離;③社會距離,4~7英尺,如開會時人們之間的距離;④公眾距離,15~25英尺,如講演者和聽眾之間的距離。人們雖然通常並不明確意識到這一點,但在行為上卻往往遵循這些不成文的規則。破壞這些規則,往往引起反感。

  空氣污染 空氣污染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早已引起人們的註意,但其心理後果卻剛剛引起重視。1979年J.羅頓等人的研究表明,在某些條件下,空氣污染可引起消極心情和侵犯行為。

  溫度 一些研究表明,溫度與暴力行為有關,夏日的高溫可引起暴力行為增加。但是當溫度達到一定點時,再升高則不導致暴力行為而導致嗜睡。溫度也與人際吸引有關,在高溫室內的被試比在常溫室內的被試易於對他人作出不友好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