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事物本質屬性的反映,是在感覺和知覺基礎上產生的對事物的概括性認識。人們可以感知一個具體的事物,但感覺和知覺隻能反映直接作用於感官的事物的屬性,即事物的表面現象。例如,人們可以感知許多不同的鳥,反映它們的大小、外形、羽毛顏色等特點。通過思維對這些感性經驗進行加工,就能夠進一步把握各種不同的鳥所共有的屬性,即鳥的本質特徵:鳥是有羽毛的動物。這就是鳥的概念。概念從整體上概括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比感覺知覺能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客觀事物。概念是以詞來表示的,但概念念並不等同於詞。概念構成詞的意義,詞是概念的物質外殼,同一個詞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而同一個概念可由不同的詞來表示。

  概念的外延和內涵 概念具有外延和內涵兩個方面。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該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一切事物。鳥的概念的外延是所有各種各樣的鳥。概念的內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的總和,鳥的概念內涵包含鳥有羽毛和鳥是動物。概念的外延和內涵是緊密聯系、互相制約的。外延確定以後,內涵也會隨之得到確定,反之亦然。它們之間還存在一種相反的關系。如果一個概念的外延增多,其內涵就會減少;如果一個概念的內涵增多,其外延就會減少。鳥這一概念的外延少於動物這一概念的外延,因為動物的外延包含瞭鳥和所有其他的動物,但鳥的內涵卻多於動物的內涵。因為鳥除具有一切動物的共同屬性外,還具有不同於其他動物的特殊的屬性,如有羽毛等。因此,可以用增加或減少概念內涵的辦法對概念進行限制或概括。真正地掌握一個概念既需要正確地把握它的外延,也需要正確地把握它的內涵。否則就會發生不合理地擴大概念或不合理地縮小概念這類錯誤。如果將“會飛”的屬性加進鳥這一概念的內涵,就會將不會飛的鴨鵝排除出鳥的外延。瞭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關系對掌握概念,特別是把握概念之間的關系十分必要。

  從概念的外延來看,可以區分出單獨概念、普遍概念和集合概念等。單獨概念是關於某一特定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隻有一個事物,如“黃河”、“魯迅”、“北京大學”等;而它的內涵仍然帶有概括的性質,它是人們有關某一特定事物的各種知識經驗的概括。普遍概念是關於一類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包括全部同類的個體,如“房屋”、“汽車”等。集合概念的外延是一些事物組成的集合體,如“花束”、“詞匯”等。一個集合體所具有的屬性,並不一定為它的組成部分所具有。

  從概念的內涵來看,概念可區分為實物概念和抽象概念。實物概念是關於事物的整體的概念,它反映完整的客體的本質屬性,如“飛機”、“椅子”等。抽象概念不是關於事物的整體,而是關於事物的某個屬性、狀態、與其他事物的聯系的概念,如“硬度”、“運動”、“平等”、“價值”等。這些屬性、狀態、聯系等都是從完整的事物中分離出來的某個方面。一些實物概念和抽象概念同時又是普遍概念。實物概念一般都與表象有密切聯系,甚至可以說具有一定的感性成分。當人們頭腦裡出現某個概念時,會同時出現與之有關的表象。抽象概念與表象的聯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更具體的概念間接地與表象相聯系的。例如,運動的概念需要通過某種特定物體的運動與表象發生聯系。這也是抽象概念比實物概念難於掌握的一個原因。

  概念的功能 概念是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是人類知識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概念的內涵隨人類社會實踐的發展而變化。每一代新人都要通過掌握已有的概念來獲得社會積累的知識經驗,才能得到正常的心理發展並參加到社會生活中來。

  人通過各種感官得到的感性經驗是極其豐富多樣的,即使對於同一事物,人在不同條件下所得到的感性經驗也是千差萬別的。感性經驗具有很大的變異性。但是,在感性經驗基礎上形成的概念卻是相對穩定的。因此,概念成為人們有關某種事物的全部知識經驗的核心,使有關的知識經驗能夠圍繞這個核心組織起來,構成一定的系統。個人經驗的系統化有利於知識經驗的記憶,為人們獲得新的知識經驗提供必要的內部條件,也使人們能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於各種不同的情境。這方面的一個突出的實例就是再認,即當過去感知過的事物再度出現在一個人的面前時,他能夠知道這個事物是什麼。在一類客體中,隻要人們曾經感知過一些個體,當其他過去未被感知過的個體出現時,人們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加以再認。認知依賴於人們已經掌握並存儲在記憶中的有關概念。當人們再度感知某一事物時,存儲在記憶中的有關該事物的概念就會被激活,經過思維操作,將當前感知的事物納入相應的概念中去,這樣也就實現瞭再認。越是熟悉的東西,這個過程越簡短,再認也越迅速和準確。概念在人的思維活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有高度發達的抽象思維。它借助於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判斷由概念構成,推理是從幾個判斷中引出一個新的判斷。概念構成人的思維的基本單位,人們已經掌握的概念的數量和程度直接影響著思維的進程和水平。

  人工概念 心理學主要研究現實事物的概念,即自然概念。但為瞭研究的方便,在實驗室中也應用所謂人工概念。人工概念是對某些自然概念的模擬。它是由實驗者人為地將事物的幾個屬性結合起來制造出的一個概念。應用一定的實驗程序,讓被試來發現實驗者所規定的各種屬性,從而掌握該人工概念。例如在J.佈魯納、J.J.古德諾和G.A.奧斯汀於50年代初所做的人工概念實驗中,每張卡片都畫有一個圖形。圖形的形狀、顏色、數目和邊框數是構成每一特定圖形的4個維量。每個維量又分3個水平,即各具有3個屬性(值)。如形狀這一維量有十字、圓形、方塊3個屬性;顏色有綠、黑、紅;圖形數和邊框數也各有3個屬性。每一張圖片都具有4個維量的各一個屬性,於是每一圖片都與另一圖片有1~4個維量(屬性)的區別。這樣就可以組成81(3×3×3×3)張不同的圖片作為實驗材料(見圖)。利用這些圖片進行人工概念實驗時,實驗者事先規定某個維量的某一屬性(如紅色)或幾個維量的屬性(如紅色方形)為某人工概念的特有屬性,類比於自然概念的內涵。這些維量和屬性稱作有關維量和有關屬性,其他則稱作無關維量和無關屬性。凡具有所規定的全部有關屬性的卡片稱作概念實例或肯定實例,即屬於該人工概念的外延;凡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所規定的有關屬性的卡片稱作否定實例。如果將圖形的紅色作為有關屬性,則凡是具有紅色圖形的卡片,不管圖形的形狀和數目如何,也不管邊框數的多少,均為肯定實例,都屬於本概念之列;而沒有紅色圖形的所有其他卡片均為否定實例,都不屬於本概念,而屬於非紅色圖形之列。這種具有一個維量的概念稱作單維量概念。如果將紅色方形定為有關屬性,則不管其圖形數目和邊框數目如何,凡具有紅色方形的卡片均屬肯定實例,而其餘卡片都為否定實例。這種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維量的概念稱作多維量概念。有關維量(屬性)的數目直接影響一個刺激總體中肯定實例的數目,有關維量(屬性)增多,肯定實例就會減少,反之亦然。這體現出概念的外延和內涵的相反關系。當實驗者指出一個肯定實例後,被試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指出屬於同一概念的其他肯定實例,通過每次實驗者所給予的肯定或否定反饋,被試就可以逐步發現該人工概念的內涵。人工概念的實驗實際上常是一種分類實驗,以有關屬性為標準將一個刺激總體分成是與非兩組。由有關屬性或有關屬性的集合所構成的分類標準也就是人工概念。被試學會正確的分類,也即掌握瞭該人工概念。在人工概念的實驗中,如果事先規定幾個獨立的分類標準,就可以將一個刺激總體分成多組,使概念的形成過程更加復雜。制造人工概念的材料可以是圖形、實物、字詞等,其制作原則均相同,如常用的積木塊(見彩圖)。人工概念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概念形成的過程。但是,人工概念畢竟隻是對自然概念的模擬,與人們的實際生活相距甚遠,因而有很大的局限性。

人工概念實驗卡片示意圖

常用於研究人工概念形成的積木塊

  概念的結構 指概念是由哪些因素構成的。在心理學中主要有兩種概念結構理論,即特征表說和原型說。特征表說吸收瞭許多人工概念和語義記憶的研究成果,認為概念是按照一定規則聯結起來的事物的有關特征或屬性。在上述“紅色方形”的人工概念中,隻有同時具有“紅色”和“方形”這兩個特征,才能成為概念實例。理解和說明這個概念,就是列舉這兩個特征並指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和”,即構成一個特征表。因此,特征表說認為概念是由兩方面的因素構成的:①事物的各有關特征;②各有關特征之間的關系,即整合各有關特征的規則。Jr.L.E.博爾訥用下述公式來表示這種結構:

式中 C為概念; XY…為各有關特征; R為整合各特征的規則,也稱概念規則。在上例中,“紅色”、“方形”為兩個有關特征,它們之間的關系為“和”,整合這兩個特征的概念規則為合取規則。現在可將“紅色方形”的人工概念和鳥的概念表示如下:

     紅色方形=合取(紅色、方形)

     鳥=合取(羽毛、動物) 概念規則還有肯定規則、析取規則和條件規則等。它們對有關特征進行其他性質的整合,構成各種性質不同的概念。

  特征表說特別適宜於解釋人工概念,因為人工概念是由一些獨立維量和屬性構成的。在一個刺激總體裡,某個刺激或者是,或者不是概念實例,而且任何一個肯定實例都在同等程度上代表著該概念。但是,實際生活中的自然概念與人工概念有所不同,自然概念的維量很可能不是獨立的,一些自然概念如“桌子”、“鳥”很難用獨立的維量的值來解釋。同時,並不是所有的鳥都能在同樣的程度上表達“鳥”的概念。另外,集合概念比普遍概念帶有更多的整體性,一個集合體的屬性未必是其組成部分所具有的。因此,特征表說難以解釋集合概念。

  E.H.羅施等人提出的原型說認為,概念主要是由原型(即最佳實例)表達出來的。對概念的理解主要是依靠一些能最好地表達這個概念的實例,即原型。當我們想到“鳥”時,我們更容易想到的是麻雀而不是企鵝。在這裡麻雀是鳥的原型。但是企鵝無疑也屬於鳥類。所以羅施認為,概念即包含原型,也包含共同的維量。羅施將這個維量稱作范疇成員的代表程度,它指出同一范疇的不同個體在表達該范疇上有不同的程度。原型的代表程度最高,其餘個體則有不同的代表程度。實際上這意味著各種個體的變異性,指出其他個體可以偏離原型的距離。原型具有該范疇最多的公共屬性並與其他范疇的屬性重疊最少。羅施認為原型是由表象來表達的,原型加范疇成員的代表程度就構成概念。

  特征表說強調實例的特征,帶有分析性色彩。原型說強調原型,帶有整體性色彩。二者在加深對概念結構的認識上都有一定作用。

  

參考書目

 L.E.Bourne, R.L.Dominowski and E. L. Loftus, Cognitive Processes, Prentice-Hall,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1979.

 J.Bruner,J.J.Goodnow and G.A. Austin,A Studyof Thinking,Wiley,New York,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