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體並沒有呈現的情況下,頭腦中所出現的該物體的形象。它是表徵的一種形式。例如當我們回想起一個熟人時,他的容貌就立即浮現出來,猶如看見他一樣。這種過去感知過的事物在腦中重現的形象,稱為記憶表像;若人們以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在頭腦中經過加工改造形成新的事物的形象,如作傢創造的人物形象,則稱為創造表像或想像。

  表像有兩個重要特徵:①表像的直觀性。它和感知覺一樣具有形象的特徵;但表像隻是反映事物的大體輪廓和一些主要的表面特徵征,沒有感知時所得到的形象那樣鮮明、完整和穩定;②表象的概括性。它反映同一事物或同一類事物在不同條件下,多次被感知所經常表現出來的一般特點,因此它比知覺有更大的概括性。根據表象的對象范圍不同,可分為個別表象和一般表象。對某一具體事物的表象,是個別表象,例如對自己常用的那一張桌子的表象;對於某一類事物的表象是一般表象,例如關於一般桌子的表象。這兩類表象是互相聯系的。個別表象常可成為一般表象的核心。從表象的直觀性來看,它與感知相似;從它的概括性來看,它又與思維相似。因此可把表象看成是從感知到思維的過渡環節。有人甚至認為概念可以一個有代表性的個體的表象即原型來表征。中國心理學傢的研究表明,利用表象進行計算教學,兒童能較快地從實物運算過渡到心算。

  表象從其產生的感官通道來看,可分為視覺表象、聽覺表象、嗅覺表象、味覺表象和觸覺表象等。由於人們的實踐活動不同,在各種表象的清晰性、完整性和穩定性上會出現個別差異。畫傢的視覺表象特別發達,音樂傢則偏於聽覺表象,而面粉工人又偏於觸覺表象。表象的廣度也有個別差異,如有的人看瞭一幅畫,事後隻能有大概輪廓的模糊的表象;有的人則能把畫中的細節在表象中清晰地重現。有一種類似知覺的非常鮮明的表象稱為遺覺象,多見於兒童。

  17世紀英國哲學傢J.洛克等人認為表象是思考的元素。19世紀末期,英國心理學傢F.高爾頓首先對表象進行瞭測量。他主要研究表象的性別、年齡等的個別差異。20世紀初由於行為主義的反對,表象的研究開始停頓。直到60年代才重新興起,並且成為認知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當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視覺表象上。認知心理學把表象看作是信息編碼的一種主要形式。A.佩維奧和他的同事提出雙重編碼假設,他們認為人們有兩種編碼和存儲的系統:表象系統和言語符號系統。這兩種系統在信息加工過程中可能是互相重疊的,也可能是其中一種占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