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動物種各成員都具有的典型的、刻板的、受到一組特殊刺激便會按一種固定模式行動的行為模式。它是由遺傳固定下來的,是在個體發育過程中隨著成熟和適當的刺激經驗而逐一出現的。像鳥築巢、蜂釀蜜、雞孵蛋等覓食、自衛和生殖行動,都是特定物種所具有的先天的本能行為。

  西元前4世紀古希臘斯多葛派創造瞭本能的概念。他們認為,本能是有目的的、由自然賦予的、用以保證其生存繁衍的動作。13世紀基督教哲學傢湯瑪斯·阿奎那用本能把人和動物區別開來,,認為動物的行為是不自由的,是自然植入的,它們盲目地受感覺驅使,人則有理性的靈魂,其行為是由理性的理解支配的。R.笛卡爾認為本能是上帝設計的,使動物的行為具有適應性的力量源泉。近代心理學傢如W.麥獨孤則認為本能是一種先天的心理傾向,是人類一切行為的推動者。S.弗洛伊德又把人的本能分為生存本能(自衛本能與生殖本能)和死亡本能(侵略本能與自我殘害本能)兩種。他認為人的所有行為都受這些無意識的本能或欲望的支配。後來他又把本能稱為“本能性沖動”。關於本能的這類哲學和心理學的概念,都是從人的主觀經驗來推斷的,因此很難加以確切的解釋,心理學傢的意見也不一致。在本能的種類上各傢有各傢的看法。

  C.達爾文把本能作為復雜的反射看待,由許多遺傳的單位機制構成,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指出:“我們自己需要經驗過才能做的行為,當一個動物,特別是一個幼小的動物不需要經驗就能做出,而且許多個體都能同樣來做,但他們並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時,這通常就稱作本能行為。”達爾文認為,像形態一樣,行為也服從於自然選擇。隨著進化論的確立,人們認識到人類是動物生命的最高形式。因此,19世紀末及20世紀初的一些心理學傢就認為人類也有低等動物所具有的本能。

  20世紀初И.Π.巴甫洛夫認為本能是非條件反射性質的行為,是人類與動物為維持個體生存與延續種族所特有的基本行為。但是,生物單憑本能不能適應環境的新變化。隨著動物向高級階段進化,後天學習的影響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高等動物,特別是在人類,後天學習的影響大於本能作用。人的行為主要是習得的,受意識支配的。20年代以後,許多心理學傢反對本能的理論,尤其是反對用它來解釋人類的行為。因為雖然有些動物的行動看來是本能的,但在人類卻找不到任何本能行為的明顯證據。動物越簡單,似乎越依賴本能;動物越復雜,則越依賴於學習,而不依賴於本能瞭。

  到瞭50年代,心理學傢對本能研究的興趣又重新恢復,這主要是由於歐洲的習性學傢在自然狀態下對本能行為做瞭大量研究。習性學傢們認為本能行為的特點是:①有一定目的,最終要得到食、水或配偶;②有利於個體和種的生存;③適合於適應正常的生活環境;④為種內個體共有;⑤隨著個體的生長和成熟而出現;⑥其中可能有學習成分,但不是主要的。K.Z.洛倫茨提出,物種的固定動作模式與儲備的特殊能量的釋放有關,每種固定動作模式都有其特殊的能量,由適當的刺激(稱為釋放者)觸發個體的動作模式的固有的釋放機制即產生該種動作模式。N.廷伯根進一步指出,一個物種的行為是有等級組織的,每一種行為,終止於一個特殊的固定動作模式。在等級組織的各級上,適當的刺激通過固有的釋放機制調整釋放行為的通路。所以,行為是從最一般的欲求模式開始,隨著適當刺激的出現,達到最終的完成行為,如攝食、飲水、交配等。

  習性學和比較心理學傢對物種的本能行為的研究著重在以下的幾個方面:①物種的某些典型行為序列的描述;②典型行為的生存價值;③典型行為的進化過程;④典型行為的個體發生。研究的方法有:在自然條件下的系統觀察,學習剝奪或隔離實驗,系統相近的物種行為的比較和雜交實驗。

  有一些研究證明,許多動物的類似本能的行為也有賴於一定程度的學習。例如,鳥類的鳴聲看來似乎是本能性的,但有研究證明,如將一種善鳴的鳥從孵出起即將其內耳破壞,或飼養於隔離條件下,使之聽不見本物種正常的雄鳥鳴聲。成長後,它所發出的鳴聲會缺失正常鳴聲聲譜的某些部分,亦即和本物種的鳴聲有所不同瞭。近年對印刻學習的研究證明,如鴨、鵝等的雛鳥孵出後,就有追隨母鳥的行為。這種現象乍看起來是本能,實際上是一種印刻學習。實驗發現,如果在孵出後的一個特定的短時期內,它碰巧看到的是一個比它大的移動物體,如一個移動的木盒或走動的人,它以後也會追隨他們。這同其他形式的學習也沒有基本的差別。又如,懷孕的母鼠在正常情況下會築窩,分娩後會把散在窩內的新生小鼠叼在一起。如果這母鼠小時不讓它有在嘴中叼東西的機會,那麼在它身上就看不到築窩及叼小鼠的行為。

  J.皮亞傑認為本能並非完全由遺傳因素所構成。從本能的發源來看,它表現出生命系統按一定邏輯程序安排的最一般形式的、有組織的動作;從本能的發展來看,個體的原始動作擴展成復雜的動作模式,這種本能行為模式包含有後天習得的適應性的成分。近來有的心理學傢認為,從具體的認知到抽象的認知是先天適應性的行為模式向意識水平接近的過程。因而把本能看作是智能的組成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