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心理學傢。1886年10月20日生於英國的格洛斯特郡,1969年9月30日卒於劍橋。早年對哲學感興趣,慕J.沃德名,就學於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從W.H.R.裏弗斯、C.S.邁爾斯等人學習。1914年起在劍橋實驗心理室任教,,1922年接替邁爾斯為主任;1931年正式為劍橋大學實驗心理學教授;1944年創建屬於英國醫學研究院的應用心理學研究室。

  巴特利特對心理學有兩方面的貢獻:一是對記憶的實驗研究。在方法論上,他反對H.艾賓浩斯的無意義音節實驗脫離實際的作法,采用瞭比較接近日常生活的圖畫和故事,用重復回憶的手段來考查記憶的全過程。他認為記憶不隻是再現,而是反復推敲的構造。在理論上,他強調記憶過程的主動作用,突出瞭心理作用的整體性。二是他把思維比之於技能的操作,因為它們都是一系列的整合活動,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思維同技能一樣,既有節奏性(有飛躍、有停頓),又有連續的指向性。思維活動的指向性是他的構造理論的基石。

  巴特利特提出圖式的理論。在他看來,圖式指過去反應或過去經驗的主動組織作用,它不僅使個別成分一個接著一個作用起來,而且是組織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圖式理論對今天的認知心理學起瞭重要作用。

  巴特利特在英國心理學界享有盛名。1932年被推選為皇傢學會會員,1948年被授予“勛爵”,是英國實驗心理學傢的第一人。他在心理學上的記憶理論的貢獻後來也受到挑戰。但他堅持自然的觀察方法,要心理學闖出實驗室走向社會,他擅用批評的武器,不熱衷於學派的建立,是他研究工作的特點。他的主要著作有:《心理學與原始文化》(1923)、《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學研究》(1932)、《思維:一個實驗的和社會的心理學研究》(195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