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德國心理學傢H.艾賓浩斯關於記憶的保存量與時間關係的研究而繪製的曲線圖。保持曲線表示記憶內容在不同時間的保存量,也表示遺忘速度的發展進程,故又稱遺忘曲線。人們已經記住瞭的東西,如果不再進行復習,保存量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表現出下降的趨勢,這種現象是遺忘的一種表現。某些已經被遺忘瞭的東西,在沒有復習的條件下到後來又能回憶出來,這種在保持過程中出現的保存量上升的現象叫做記憶恢復。保持曲線表明記憶的保存量隨時間而變化的一般規律。

  艾賓浩斯從G.T.費希納1860年發表的《心理物理學綱要》中得到啟示,認為高級復雜的心理過程也能夠用研究感覺的實驗方法來客觀地、間接地進行研究。他在1879~1880年的記憶實驗中創制瞭無意義音節和重學法(或節省法),並用它們做瞭一系列記憶實驗。他研究的中心問題之一就是學習後保存量的變化規律。以他自己為被試,總共做瞭163次試驗,每次試驗識記8個音節組,每組包括13個音節;每次學習要達到連續兩次無誤的背誦。經過一定時間後(7種不同的時距)再重學一次這些音節,達到與第一次學會的同樣的標準,結果如下表。

保持曲線表

  艾賓浩斯根據實驗結果得出下列公式:

式中 b為保存量; t為時距(分鐘); V=100- b=遺忘量; ck為常數(近似估計值為 k=1.84, c=1.25)。公式表明:保存量和遺忘量的比值與時距的對數成反比。

  後來學者們將此實驗結果繪成曲線圖(圖1),這就是百年來一直被廣泛引用的經典的保持曲線。

  由於艾賓浩斯的保持曲線是根據一個被試記憶無意義音節的實驗結果繪制的,它是否具有普遍意義,需要進一步探討,於是許多心理學傢對可能影響保持曲線的因素作瞭大量的實驗研究。中國心理學傢陸志韋1922年用5種不同的檢查保存量的方法讓20個被試識記12個無意義音節,學到剛有一次無誤的背誦為止。結果發現在保持過程中除用再認法檢查的保存量一直下降很慢外,其餘4種檢查方法所得的結果與艾賓浩斯保持曲線基本一致(圖2)。關於識記無意義和有意義材料後的保持過程的比較,根據R.A.戴維斯和C.C.穆爾1935年綜合18個無意義和24個有意義材料的研究結果,有意義材料的保持曲線總的趨勢雖然也是先下降快,後下降慢,但與無意義材料的保持曲線相比,其保存量下降比較慢,而且保存量並不是一直下降的,有時表現出保存量的增加,這是較明顯的記憶恢復(圖3)。這種明顯的記憶恢復現象在兒童身上比較容易發生;在成人身上也有,但因保持曲線屬負加速型,往往容易誤認為保持過程中從來沒有發生過記憶恢復,而實際上它會被遺忘量所抵消,所以在曲線上不一定能顯現出來。

  近百年來對影響保持曲線的因素作瞭大量的實驗研究,除用再認法外,其他方法檢查的結果基本上與艾賓浩斯的保持曲線一致。

  

參考書目

 H.艾賓浩斯著,曹日昌譯:《記憶》,科學出版社,北京,1965。(H.Ebbinghaus,Memory: A Contribution to Experimental Psychology,Dover,New York,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