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無機化學傢和放射化學傢。1887年5月27日生於波蘭華沙,1975年5月18日卒於美國密歇根州安阿伯。先後在德國萊比錫和海德堡、瑞士蘇黎世和英國曼徹斯特等等地的大學學習,1909年在海德堡大學獲博士學位。1911~1917年,在現屬聯邦德國的卡爾斯魯厄工學院工作,1917~1935年,在慕尼黑大學物理化學研究所工作,從助理教授升到所長。1936~1957年,任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1942年入美國籍。

元素周期表

  法揚斯的重大貢獻是1913年和F.索迪彼此獨立提出放射性位移定律,指出UX(厳Th) 應該經過兩次β-衰變才能轉變為 厯U。此外,他還和O.戈林在1918年一起分離出91號元素的第一個同位素“”(brevium或UX2)。他在放射性物質分離方面提出瞭共沉淀規則:放射性元素與離子晶體中電荷符號相反的離子所形成的化合物溶解度越小,則放射性元素被載帶越多。他在研究正、負離子的極化作用時,提出瞭有利於極化的三種規則:①正離子半徑小;②負離子半徑大;③離子的電荷數大,通常稱為“法揚斯規則”。利用上述規則可解釋元素周期表(見彩圖)第2、3周期中一種元素的性質與位於右下方另一種元素的性質相似的現象,例如:

稱對角線關系。著有《化學元素的放射性及其理論的新發展》(1919,第4版)、《放射性元素和同位素》(1931)、《物質的化學力和光學性質》(1931)、《物理和化學的實踐》(1935,第2版)和《化學鍵的量子理論》(194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