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瞭保護珍貴和瀕危動、植物以及各種典型的生態系統,保護珍貴的地質剖面,為進行自然保護教育、科研和宣傳活動提供場所,並在指定的區域內開展旅遊和生產活動而劃定的特殊區域的總稱。又稱“自然禁伐禁獵區”(sanctuary),自然保護地(nature protected area)等。自然保護區往往是一些珍貴、稀有的動、植物種的集中分佈區,候鳥繁殖、越冬或遷徙的停歇地,以及某些飼養動物和栽培植物野生近緣種的集中產地,具有典型性或特殊性的生態系統;也常是風光綺麗的天天然風景區,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地質剖面、化石產地或冰川遺跡、巖溶、瀑佈、溫泉、火山口以及隕石的所在地等。

  沿革 世界各國劃出一定的范圍來保護珍貴的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已有很長的歷史淵源,但國際上一般都把1872年經美國政府批準建立的第一個國傢公園──黃石公園看作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護區。20世紀以來自然保護區事業發展很快;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世界范圍內成立瞭許多國際機構,從事自然保護區的宣傳、協調和科研等工作,如“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等。目前全世界自然保護區的數量和面積不斷增加,並成為一個國傢文明與進步的象征之一。中國古代就有樸素的自然保護思想,例如,《逸周書·大聚篇》就有:“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的記載。官方有過封禁山林的措施,民間也經常自發地劃定一些不準樵采的地域,並制定出若幹鄉規民約加以管理。此外,所謂“神木”、“風水林”、“神山”、“龍山”等,雖帶有封建迷信色彩,但客觀上卻起到瞭保護自然的作用,有些已具有自然保護區的雛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建立自然保護區方面得到瞭發展。到1988年底,已建立各級自然保護區460處,其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2.4%。其中吉林省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廣東省鼎湖山自然保護區、四川省臥龍自然保護區、貴州省梵凈山自然保護區、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自然保護區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與生物圈計劃”列為國際生物圈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的作用 ①為人類提供研究自然生態系統的場所。②提供生態系統的天然“本底”。對於人類活動的後果,提供評價的準則。③是各種生態研究的天然實驗室,便於進行連續、系統的長期觀測以及珍稀物種的繁殖、馴化的研究等。④是宣傳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館。⑤保護區中的部分地域可以開展旅遊活動。⑥能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環境和保持生態平衡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自然保護區的類型 按保護對象和目的可分為6種類型:①以保護完整的綜合自然生態系統為目的的自然保護區。例如以保護溫帶山地生態系統及自然景觀為主的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以保護亞熱帶生態系統為主的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和保護熱帶自然生態系統的雲南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等。②以保護某些珍貴動物資源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如四川臥龍和王朗等自然保護區以保護大熊貓為主,黑龍江紮龍和吉林向海等自然保護區以保護丹頂鶴為主;四川鐵佈自然保護區以保護梅花鹿為主等。③以保護珍稀孑遺植物及特有植被類型為目的的自然保護區。如廣西花坪自然保護區以保護銀杉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黑龍江豐林自然保護區及涼水自然保護區以保護紅松林為主;福建萬木林自然保護區則主要保護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等。④以保護自然風景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和國傢公園。如四川九寨溝、縉雲山自然保護區、江西廬山自然保護區、臺灣省的玉山國傢公園等。⑤以保護特有的地質剖面及特殊地貌類型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如以保護近期火山遺跡和自然景觀為主的黑龍江五大連池自然保護區;保護珍貴地質剖面的天津薊縣地質剖面自然保護區;保護重要化石產地的山東臨朐山旺萬卷生物化石保護區等。⑥以保護沿海自然環境及自然資源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護區。主要有臺灣省的淡水河口保護區,蘭陽、蘇花海岸等沿海保護區;海南省的東寨港保護區和清瀾港保護區(保護海塗上特有的紅樹林)等。

  由於建立瞭一系列的自然保護區,中國的大熊貓、金絲猴、坡鹿、揚子鱷等一些珍貴野生動物已得到初步保護,有些種群並得以逐步發展。如安徽的揚子鱷保護區繁殖研究中心在研究揚子鱷的野外習性、人工飼養和人工孵化等方面取得瞭突破,使人工繁殖揚子鱷幾年內發展到1600多隻。又如曾經一度從故鄉流失的珍奇動物麋鹿已重返故土,並在江蘇大豐縣和北京南苑等地建立瞭保護區,以便得到馴養和繁殖,現在大豐縣麋鹿保護區擁有的麋鹿群體居世界第三位。此外,在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的原始林中,發現瞭原始的喜樹林。有些珍稀樹種和植物在不同的自然保護區中已得到繁殖和推廣。

  

參考書目

 李文華等:《中國的自然保護區》,商務印書館,北京,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