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代植物學傢。生年不詳,卒於明仁宗洪熙元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封周王,諡定,故稱周定王。領開封府(今豫東平原大部分地區),為歷史上著名的黃泛區。據史載,僅明洪武八年(1375)至二十四年(1391)年間,黃河決口20餘處,大多在他的領地內。如何利用野生可食植物資源成為當時救荒安民的主要途徑之一。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朱工便組織王府人力著手調查,得400餘種,植於王府園中。俟其生長成熟,召畫工摩繪為圖,記以文字說明,至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成書,名為《救荒本草》。所記植物414種,除以往《本草》所記者外,新增276種。分草、木二卷,而以草本居多。每卷之下分草、木、米谷、果、菜5類,詳載各種植物之形態、產地、生境、可食部位與制作方法。

  此書形態描述多突出植物之葉、莖、花、果實之特征,如澤瀉“葉脈紋豎直”、“莖有線棱”、“開三瓣小白花”。豆科植物的黃耆,葉“作羊齒狀,似槐葉尖小。花如槐花大,結小尖角,長寸許”等。植物形態圖描繪之精確遠勝於前代《本草》,為中外學者所贊譽。

  對含毒植物在“救饑”條專述其食用法。除瞭換水浸淘法之外,對於罌粟科的劇毒植物白屈菜則以“和凈土共煮,撈出,連土浸一宿,換水洗凈”之法處理。這種處理方法和現在使用的各種吸附分離技術在原理上是一致的。

  《救荒本草》中所記植物的產地和分佈,以開封為主軸,北至嵩山和太行山西麓的輝縣、密縣,南至桐柏山、南陽,西達伊、洛二水,伏牛山、崤山,遠及陜西的華山、太白山。可以說,這是中國最早的以植物群為基礎的河南省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