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形目的1科。體大如雞;嘴呈圓錐狀;頭部大多無羽,皮膚裸露,現黃或紅色;雌雄羽色相近,均以黑褐色為主;趾強大。營巢習性特殊,自己不孵卵,而把卵產在有腐植質的堆積中、沙土上和火山灰上,借自然熱力進行孵化,故名營塚雉。全科有7屬12種。主要分佈於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印尼。分為3個生態組:①塚雉組,小型,暗色,短尾,多為島棲型。包括塚雉屬3種、摩鹿加塚雉、蘇拉塚雉。②雨林塚雉組,大型。包括叢塚雉、營塚雉屬3種、肉垂塚雉屬2種;及眼斑塚雉(見圖)。

  普通塚雉體長380毫米,體羽大都黑色。枕部具短羽冠。頭頂和上背淡灰色;翅、下背、腰和尾上覆羽褐色;頦、喉和下體黑色沾灰,腹部沾褐色。雨林塚雉體長35厘米,上體暗黑褐色,下體暗灰而具白色闊邊;頭、頸裸露部分粉紅色,具稀疏黑褐色髮狀羽,肉垂黃色沾紅。

  塚雉以不同方法孵卵。蘇拉塚雉和摩鹿加塚雉把卵產在陽光充足的海岸沙坑中,利用太陽能進行孵化。普通塚雉常在火山區的溫暖土地上挖1米深的坑,用沙土和樹葉堆成直徑12米、高5米的大型孵化堆。從樹葉等有機物取得部分孵化熱力。叢塚雉、營塚雉和肉垂塚雉的繁殖方法完全相同,即在稠密的樹林中,由雄鳥用爪把樹葉和其他植物質扒在一起,建成一個直徑3米,高1~1.5米的完全蔭蔽的孵卵堆。在雌鳥產卵前,雄鳥每日巡視,翻倒樹葉使其發酵。發酵以後,才讓雌鳥到它挖開的洞穴中產卵。雌鳥先張開嘴,試探洞中溫度是否合適,然後才產卵進去。每隻雌鳥產卵10~13枚。孵化期為49~84天。在產卵和孵化期間,雄鳥繼續把新鮮植物質堆在塚上,以求不斷產生熱力,而保持必需的孵化溫度。眼斑塚雉在澳大利亞中部半幹旱地區,以矮小桉樹的枯葉營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