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1界,能夠通過光合作用製造其所需要的食物的生物的總稱。植物通常是一個普通名詞,用於生物中兩種主要種類之一,另一個常稱為動物(見動物界)。植物界則系生物中依據一些重要特徵(最主要的特徵是生活方式)分類的二界、三界、五界或六界(多達19界)之一。本卷取六界說(見分類學)。

  植物形成生物中的大部分,無論從個體數或從在生物圈中佔有面積和層次來說都是如此。除去最乾旱的沙漠或冰雪覆蓋著的地區,植物覆蓋著地球陸地表面的絕大部分,,並且在海洋、湖泊、河流和池塘中也是如此。它們的大小、壽命差異很大,從微小的肉眼看不見的單細胞綠藻直到海洋中的巨藻和陸地上龐大的、壽過幾千年的“世界爺”(北美紅杉)都是植物。

  植物界作為與其他生物不同的一界主要是獲得食物的特征不同。一般地說植物能直接從無機界(非生物界)制造它們的食物(自養),而其他生物則一般不能,除去光合細菌和藍綠藻(藍細菌)以外,它們都要靠捕食,吞食植物或其他生物或從有機界分解、攝取它們所賴以取得能量和必需物質的食物(異養)。正是由於這一點,植物在自然界生物圈中的各種大大小小的生態系統中幾乎都是唯一的生產者。

  由於植物是自養的,所以一般無須運動(即在自力下移動位置),因而植物常是固定在某一環境中,並終生與環境相互影響。由於不動,因而也就無需神經系統,也無需消化、排泄系統,更無需各種感官。它通常是分枝的,而有許多相似部分。植物和其他生物特別是動物的另一個區別是植物的大小,枝條的數目和各種器官的個體數目都是變化很大而且受環境影響的。大小的增加主要發生在某些特限區域(稱分生組織),其生長理論上講是無限的。植物細胞在細胞膜外還有一層無生命的細胞壁,主要是由復雜的糖──纖維素組成,在細胞分裂時在兩個分生出來的活的細胞質中先形成細胞板。細胞壁除去植物界外,隻在真菌界中存在,但兩者在生活方式(自養與異養)上有很大的不同。

  隻有少數植物(腐寄生植物)能從環境中吸取食物,但它的其他特征使它仍屬於植物。

  真菌和細菌、藍綠藻(藍細菌),過去都曾經歸在植物界中,但真菌由於其攝食方式的不同,而細菌、藍綠藻(藍細菌)則又由於其相當簡單的原生質構造,沒有真正的核,現在多列為“界”。即真菌屬真核生物中的一界,而細菌、藍綠藻(藍細菌)則屬於原核生物。

  一般講,在肉眼看得見的生物中,植物界和其他各界是比較易於區分的。但單細胞有鞭毛的生物,如眼蟲一類,就比較困難瞭。它們有時有葉綠素,和綠色植物一樣自己制造食物,但有時又沒有葉綠素,而和其他原生動物一樣靠口溝吞食食物(見原生動物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