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翅目長角亞目中的1科。小形,胸部隆起,翅寬大,前方數脈較粗;觸角多節但較粗短。本科昆蟲通稱蚋。世界已知1000多種,中國目前已知50多種。刺吸人畜的血液,有些種類是人畜蟠尾絲蟲病的傳播媒介。如毛足原蚋在北美傳播人的蟠尾絲蟲病;惡蚋和蟹蚋在非洲是傳播人的蟠尾絲蟲病的重要種類;飾蚋在大洋洲傳播牛的蟠尾絲蟲病。還有些種類能傳播傢禽的白血球孢子病。

  蚋科成蟲體短粗,長約1.5~5毫米,通常黑色。觸角短,硬,9~11節,伸出如牛牛角狀。雄性復眼大,約與胸部等寬,兩眼沿額縫處相接。雌蚋復眼略狹於胸部,兩眼被額明顯分開。口器為刺吸式;雌蚋吸血,上下顎的末端具鋸齒,雄蚋不吸血,上下顎的末端僅具軟毛。蚋的中胸特別發達,背面常隆起如駝背,故東北俗稱它為“挖背”。翅寬闊,膜翅透明,無色斑,前緣脈、亞前緣脈、徑脈特別粗壯,其上著生有毛或刺。足短,由基節、轉節、腿節和5節跗節組成,跗節末端有1對爪。後跗第1節端部前有一跗突,第2節後緣有1跗溝;雄蚋爪的形狀較一致,雌蚋爪的長短和齒的有無變異較大。

  蚋的生長發育分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見圖)。

卵呈圓三角形,成鱗片狀或堆狀排列。幼蟲的形狀較特殊,中間細,後端明顯膨大,前端略膨大,它們以前胸足和尾吸盤交替附著在物體上進行活動,有時在活動時口內可吐絲塗在附著物上,並有一根細絲粘連蟲體與附著物,以適應於在急流的流水裡生活。幼蟲一生共蛻皮5~6次。蛹為半裸繭型,繭由幼蟲絲腺分泌的絲織成,前端開口,蛹的頭和胸部前端裸露在外,後端牢固地粘著在石塊或植物上。

  成蟲在晚春和夏季常大量出現在山區、林區、森林草原等有泉水、溪流或河流的地方。雄蚋不吸血,羽化後棲息在岸邊植物上,交配後即死亡。雌蚋吸血,交配後大量出現在人畜周圍,侵襲人畜。雌蚋產卵在山泉、溪流、河水以及路旁清潔流水溝內的水草、樹枝、葉片或石塊上。成蟲飛行力強,白天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