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閉型血液循環系統中介於微動脈和微靜脈之間的微細血液迴圈。在動物腸系膜、蛙蹼、人指甲皺等處,用低倍顯微鏡可以觀察到微循環的血管結構和血細胞在其中的流動。

  微循環的形態隨器官組織的不同而有差別(圖1),連接微動脈與微靜脈的毛細血管有3種形式:①直捷通路,一條較直較短的通路,即由微動脈到後微動脈、毛細血管到微靜脈的通路。直捷通路中血流速度較快,物質交換能力較差,骨骼肌的微循環中多見。直捷通路總是通暢的,甚至在組織靜息時也開開放;②真毛細血管網,由後微動脈橫向分出許多毛細血管,聯通成網,分佈在組織細胞間隙。進行真正的物質交換,所以叫真毛細血管,當前毛細血管括約肌松弛時才有血液通過,收縮時則無血液通過,或隻有少量血漿和少數被擠變形的紅細胞緩慢地通過。機體在靜息時微循環大部分血液通過直捷通路,小部分血液通過真毛細血管網;③動靜脈吻合枝,是微動脈與微靜脈之間的直接接通,是一種更短的直捷通路。血流速度最快,人的手掌、手指掌側、甲床、大小魚際、足蹠、腳趾蹠面、耳殼等處的皮膚中以及胃、腸系膜等都有大量分佈。動靜脈吻合枝管壁有平滑肌,收縮時使吻合枝關閉,松弛時使吻合枝開放。當很多動靜脈吻合枝開放時部分動脈血不經過毛細血管網,而直接流入靜脈,可以快速增加器官的血流量。高溫環境下,皮膚血管的動靜脈吻合枝開放,血流量增加,有利於散熱。低溫時吻合枝關閉,皮膚血流量減少,有助於保持體溫恒定。

  微循環的功能是通過毛細血管進行血液、組織液和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毛細血管長約0.4~0.7毫米,直徑約5~20微米或更小,在這樣狹窄的管道內紅細胞剛能通過。人體的毛細血管全長約96000公裡,靜息時毛細血管大部分不開放,隻有直捷通路經常流通。前毛細血管括約肌司毛細血管的開放和關閉。毛細血管由一層內皮細胞組成,這種結構很適於血液和組織液之間的物質交換。毛細血管的血流速度很慢,平均每秒約0.07厘米,血液流經毛細血管的時間約1.5~2.0秒。這給迅速的物質交換提供瞭足夠的時間。毛細血管壁具有很大的通透性。脊椎動物的血漿和組織間液除蛋白質含量外,其他成分相同。不同器官和組織的毛細血管壁的結構不同,有的內皮細胞間有空隙,有的內皮細胞本身有小孔,有的完全連在一起(如腦組織的毛細血管)。一般毛細血管晶體物質和小分子蛋白質都可通過,但脈胳叢、睫狀體和腎小球的毛細血管正常情況下蛋白質不能通過。毛細血管血與組織間液之間的物質交換絕大部分通過擴散進行。組織的活動形成瞭毛細血管內外各種物質的濃度梯度,順著這種濃度梯度產生瞭有關溶質的凈流量。微循環的物質交換速度很快,可以及時向組織細胞供給營養物質並移去代謝廢物。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膜最外層是粘多糖分子,其下是蛋白質分子,中間是脂質分子,內層也是蛋白質分子。凡能溶於脂質的物質,如氧與二氧化碳都可以自由通過細胞膜,在電子顯微鏡下可以看到毛細血管壁上的小孔,物質分子比小孔小的可以通過,在血液與組織間液之間自由出入,互相交換。非脂溶性物質通過小孔來轉移交換(圖2)。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在溫度升高、pH值降低、缺氧、組胺、緩激肽、細菌毒素的作用下可以提高。通透性的變化還與血管口徑的大小有密切關系。毛細血管的血壓可以插入微管直接測定。哺乳動物動脈端毛細血管血壓約30毫米汞柱,平均壓約20毫米汞柱。不同組織的毛細血管血壓可以有相當大的差別;例如,腎小球的毛細血管壓就較高,約60~70毫米汞柱,而肺毛細血管壓僅約7毫米汞柱。動靜脈血壓升高時毛細血管血壓隨之升高,前毛細血管舒張時毛細血管血壓升高。

  小動脈和小靜脈都有交感纖維分佈,而微動脈、後微動脈、前毛細血管括約肌都沒有神經支配,因此,微循環的調節主要受體液因素的調節。全身性血管活性物質,如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血管緊張素等使之收縮,局部性血管活性物質,如乳酸、二氧化碳、組胺、緩激肽和核苷酸等使之舒張。代謝產物對微循環的調節作用較大,如靜息時,組織代謝水平低,代謝產物少,平滑肌緊張性較大,真毛細血管網大部分關閉,在關閉一段時間,積聚瞭較多代謝產物以後,代謝產物會使前毛細血管括約肌舒張,引起該處真毛細血管的開放。同時,原來處於開放狀態的毛細血管由於該處代謝產物的不斷被移去,會使括約肌收縮,導致毛細血管的關閉,從而造成不同部分毛細血管的交替開放現象。當組織器官活動增強,代謝產物激增而有較多積聚時,將使大部分真毛細血管開放,微循環血量大增,從而得以適應旺盛代謝的更多物質交換的急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