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翅亞綱的1目。刺吸式口器,兩對翅,靜止時多呈屋脊狀置背上,前翅質地均一的一大類昆蟲。因本目昆蟲前翅質地相同而得名。世界已知有32800餘種,中國已知1930餘種。

  形態特徵 體小型至大型。口器刺吸式,適於吸食植物液汁。下唇通常形成3節的喙,喙基部自頭下後方或前足基節間伸出。外咽片膜質,小或缺。前胸背片很小。跗節1~3節。翅2對,前翅質地基本均勻,膜質或近似革質,休息時常放置置背上呈屋脊狀,與半翅目的半鞘翅顯然不同。多數種類有分泌蠟質或介殼狀覆被物的腺體。

  生活習性 漸變態,但介殼蟲的雄蟲為完全變態。繁殖方式極為多樣,有性生殖、孤雌生殖、或有性生殖與孤雌生殖交替進行。卵生也有卵胎生者。產卵有兩種方式,一類產生在植物組織內,如蟬、飛虱、葉蟬等;另一類產生在植物體表面,如蚜蟲等。卵多為長橢圓形或正橢圓形。

  全部為植食性,多生活在植物上,吸吮液汁。有許多種類是農業的重要害蟲,既直接為害作物,又傳播植物病毒病。但有些種類是益蟲,產紫膠、白蠟等。因此,本目昆蟲有重要的經濟意義。

  分類和來源 本目通常分為兩個亞目:頭喙亞目和胸喙亞目。

  頭喙亞目 喙顯然出自頭部,觸角短鬃狀,有端芒,生在頭的下面。中、後足跗節3節。前翅脈相較完整。雌蟲有較發達的產卵器,在植物組織內產卵。活躍而能自由行動,生活史比較簡單。包括蟬科、沫蟬科、蠟蟬科、飛虱科。

  胸喙亞目 喙顯然出自前足基節間。跗節1~2節。觸角無端芒。翅不完整,脈相有進一步退化的趨勢。一些種類產卵器不發達。多數種類生活史比較復雜,有多型現象和器官構造強烈特化現象。多不活潑,有的種類雌蟲固著在植物體上。本亞目是一廣泛的人為類群,按自然群尚可重新劃分為四總科(有人主張並列為亞目):木虱總科(Psylloidea)、粉虱總科(Aeyrodoidea)、蚜蟲總科(Aphidoidea)、蚧總科。

  同翅目與半翅目最為接近,其共同特點是:口器適於吸食,後翅缺臀域,腹部無尾須,隻有幾個馬氏管,腹面的神經系統有比較集中的神經節。但同翅目比半翅目更古老一些。在澳大利亞的二疊紀昆蟲化石中,同翅目的數量最多。在昆士蘭的三疊紀化石中,同翅目的數量也僅次於鞘翅目。而半翅目的化石在三疊紀才出現。同翅目的頭喙亞目的二疊紀早期化石大都屬於古革蟬科。而在胸喙亞目中,木虱科可能起源於與古革蟬科接近的原木虱科。已知的蚜蟲化石大都來自二疊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