嚙齒目的1科,通稱跳鼠。生活於開闊景觀,因善於跳躍而得名。體中、小型,體長5.5~26釐米;頭大,眼大,吻短而闊,須長;毛色淺淡,多為沙土黃或沙灰色,無光澤,與棲息地的景色接近;後肢特長,為前肢長的3~4倍,後肢外側2趾甚小或消失,落地時中間3趾的落點很接近,適於跳躍,一步可達2~3米或更遠,有些種類如三趾跳鼠(見彩圖)、櫛趾跳鼠等的後足掌外緣生有1~2列硬密的白色長毛,即可在跳躍時保持後足在鬆散土地上不致下陷,又可在挖洞時藉以將土推出洞外;尾甚長,9.55~30厘米,在跳躍時用以保持身體平衡,並能以甩尾的方法在跳躍中突然轉彎,改變前進方向,以躲避天敵的捕捉;多數跳鼠尾端具扁平形的由黑白兩色毛組成的毛穗,跳躍時左右晃動,以迷惑天敵,使之無法判斷其準確落點。有10屬27~28種,廣佈於亞非歐三大洲的幹旱與半幹旱地區。其中以三趾跳鼠亞科種類最多,7屬21~22種。

三趾跳鼠

  多在夜間及晨昏活動。夜間活動時,主要靠耳殼和聽泡來接收和放大周圍的微弱聲響,以躲避天敵和辨別方向,因此,耳殼和聽泡都非常發達,耳長多在1.5厘米以上,最長可達6厘米。

  心顱跳鼠亞科為跳鼠科特征最原始的一類動物。體型皆小,體長均不到7厘米;耳小,前翻不到眼;尾或細長,覆以稀疏長毛,或在其近基部1/3處具膨大的脂肪積聚部位,尾端均無尾穗;後足3趾(三趾心顱跳鼠屬),或具5趾(五趾心顱跳鼠屬);聽泡異常膨大,其長度達頭骨長之半。現有2屬5種,全是珍稀種類。

  長耳跳鼠的形態較為特殊,而構成單種的亞科。體長8~10.5厘米,尾長15~19厘米,尾端具尾穗;與其他跳鼠相比,吻尖,眼小,耳極大,長3.8~4.7厘米,占體長的40~50%,後足5趾。分佈區狹窄,基本上為中國的特有種。見於中國內蒙古西部、甘肅北部、青海的柴達木盆地以及新疆的東部和南部。國外僅見於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外阿爾泰戈壁。

  跳鼠類都有冬眠習性,以尾部積累的脂肪在蟄伏期間補充機體能量的消耗。主要吃植物,在夏季也捕食昆蟲。多每年4月開始發情交配,一般年產仔2窩,於7~8月間停止生育,但有些種類年產3窩,於9月結束繁殖,每胎產1~6仔,多數為2~4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