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科種類最多、分佈最廣、森林面積最大的1屬。常綠喬木,枝輪生,每年生一節或二至多節,冬芽顯著,芽鱗多數。芽鱗、鱗葉(原生葉)、雄蕊、苞鱗、珠鱗及種鱗均螺旋狀排列。葉兩型:鱗葉單生,幼時線形,綠色,隨後逐漸退化成褐色,膜質苞片狀,在其腋部抽出針葉(次生葉);針葉2、3或5針一束,稀1、4或6~8針一束,生於不發育的短枝上,每束針葉的基部為膜質葉鞘所包圍,葉內具1或2條維管束和2至10多條邊生、中生或內生的樹脂道。雌雄同株,球花單性;雄球花單生新枝下部苞腋,多多數聚生,雄蕊多數,花藥2,藥室縱裂,花粉具兩個發達的氣囊,氣囊和體接觸面較小,界限明顯,普遍都有顯著的幅緣;雌球花1~4(稀更多)個生於新枝近頂端,具多數珠鱗及苞鱗,每珠鱗的腹面基部著生2枚倒生胚珠,當年受粉,第二年受精後迅速增大成球果。球果秋季成熟;種鱗木質,宿存,背部上方具鱗盾(即外露部分)和鱗臍;苞鱗極短小;種子上部具翅,稀無翅;子葉3~18枚,發芽時出土。各種松樹的染色體基數均為x=12。

  本屬約100種,廣泛分佈於北半球,北至北極地區,南至北非、中美、中南半島至蘇門答臘赤道以南,多數種類生於亞熱帶及溫帶地區,少數種類生於寒帶及熱帶地區。中國產20多種和一些變種,分佈幾遍全國,引入栽培的松樹約10餘種。松屬最早的化石出現在歐洲西部早白堊紀地層中,晚白堊紀至第三紀上新世,在亞洲、歐洲及北美洲的沉積物中多次出現。

  松屬通常分為單維管束松亞屬(P.Strobus)和雙維管束松亞屬(P.Pinus)。前者較為原始,其針葉基部的葉鞘早落,鱗葉不延下生長,針葉內具1條維管束;後者較進化,其針葉基部的葉鞘宿存,鱗葉下延生長,針葉內具兩條維管束,球果種鱗的鱗臍均生於鱗盾的中央。普遍認為單維管束松亞屬的白皮松組(sect.Parrya)是連接兩者的鏈環,因該組既具有單維管束松亞屬的特征,同時又具有雙維管束松亞屬的性狀。亦有學者提出改白皮松組為亞屬的建議。

  各種松樹多為陽性樹種,少數幼年耐蔭,多數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耐幹旱瘠薄,但不耐鹽堿和漬水。它們在各自的分佈區域內往往形成一定面積的森林。根據對熱量條件的差異,各種松樹所形成的松林可歸為寒溫性松林、溫性松林、暖性松林和熱性松林四類。中國分佈區較廣或森林面積較大的松樹有:紅松、油松、華山松、馬尾松、雲南松等。

  松屬植物的木材性質與形態分類相一致,可明顯的分為兩類,即軟木松類(包括單維管束松亞屬各種)及硬木松類(包括雙維管束松亞屬各種)。前者木材材性較軟,結構均勻,強度較小,早材帶至晚材帶漸變,木射線管胞內壁上無鋸齒,晚材細胞切向壁上具緣紋孔顯著,木射線細胞水平壁紋孔明顯、端壁常具節狀加厚;後者木材材性較硬,結構不均勻,強度較大,松脂較多,早材帶至晚材帶通常急變,木射線管胞內壁上具有深或淺的鋸齒,晚材管胞切向壁上具緣紋孔或有或無,木射線細胞水平壁紋孔缺如或稀少。許多松樹為主要的工業用材樹種,可供建築、電桿、枕木、橋梁、礦柱、板料及造紙原料等用。此外,可提松節油,松花粉、松節、松針可供藥用,硬木類松樹可割松脂,多數五針松樹的種子較大,富含油脂,俗稱“種子”,可供食用或榨油。多種松樹為森林更新、造林及園林綠化樹種。生於山頂及山坡的松樹有涵養水源、防止沖刷等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