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幹的中段,位於小腦下方延髓和中腦之間,前後緣有橫溝為界,其腹側面(基底部)顯著凸出,可見由橫行纖維構成的連接小腦左右兩側的橋樣結構,因此得名。

  腦橋的內部有橫行交叉的纖維吏叫斜方體,屬聽覺纖維。它將腦橋分成背腹兩部,背側部,稱腦橋背蓋,腹側底部稱腦橋基底部。背蓋部為延髓的延續。是種系發生上比較古老的部分,結構複雜,上與中腦連接,內部含有腦幹網狀結構、上行和下行傳導束及Ⅴ~Ⅷ對顱神經核;基底部在種系發生上較新,是隨大腦與與小腦半球建立聯系後出現的,其膨大部分內含腦橋核及由此核發出的纖維,錐體束也在其中通過。腦橋的背面露於第Ⅳ腦室成為第Ⅳ腦室底。兩側與小腦以小腦上腳(結合臂)和小腦中腳(腦橋臂)為界。

  生理功能 至今還不完全清楚。已發現的主要結果歸納如下。

  參加呼吸節律的控制 腦橋的網狀結構是呼吸中樞的組成部分。腦橋的頭端1/3區域內,有調整延髓呼吸中樞節律性活動的神經結構,叫做呼吸調整中樞,它能抑制延髓吸氣中樞的緊張性活動,使吸氣向呼氣轉化。

  腦橋調整中樞內除瞭有呼氣神經元和吸氣神經元以外,還有較多的跨時相神經元。它與延髓呼吸中樞之間有復雜的相互作用,一般認為它在腦橋呼吸調整中樞的功能活動中起重要作用。腦橋參與調節呼吸節律(見呼吸),如吸氣切斷機制就與腦橋有關。

  參與對肌緊張和肌肉運動的調節 肌緊張和肌肉運動是由腦幹網狀結構控制的。腦橋網狀核是網狀結構易化區域之一。腦橋的被蓋和延髓網狀結構背外側部、中腦中央灰質以及下丘腦後部和丘腦中縫核群等共同對同側伸肌起調節作用,主要是易化性影響。另外,在大腦-腦橋-小腦之間形成一個環形聯系,共同協調肌肉運動。

  腦橋內一些神經核團 耳蝸、前庭神經核 與聽覺、姿勢、肌張力和身體維持平衡有關(見聽覺、前庭器官);其中前庭核與延髓網狀結構自主性功能中樞之間有密切聯系,因此,當前庭核有病變時,常並發一些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的癥狀,如惡心、嘔吐、心搏徐緩、出汗過多、血壓下降以及眼球震顫等。

  腦橋內的三叉神經核部分與其他腦神經核發生聯系,參與角膜反射、噴嚏反射、流涎反射、流淚反射以及眼-心反射等。

  面神經核及展神經核 分別與面部表情及眼球運動有關。

  腦橋的色素核(nucleus pigmentosus pontis) 也叫藍斑。位於腦橋上部第Ⅳ腦室底灰質的外側部,由致密的、含色素的神經元組成。核團下部位置表淺,接近菱形窩表面透視出青灰色斑,故名。過去認為藍斑與呼吸調節有關,近年來應用熒光組織化學技術證明,此核是中樞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主要集中處。此核發出上行纖維投射至大腦皮層與維持覺醒狀態有關。下行纖維參與調節軀體及內臟活動,也是痛與鎮痛過程中的一個聯系環節。

  腦橋的中縫核(nucleus raphe pontis) 從延髓下端到中腦尖端,腦幹中縫兩旁有相對集中的核團,主要由中、小型細胞組成。人、貓、兔、鼠的中縫核僅有發育程度上的差異,基本的形態、位置大致相同。腦橋中縫核是腦幹中縫核群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中樞神經系統的5-羥色胺神經元,主要分佈在中縫核及其附近網狀結核內,是腦內合成5-羥色胺的主要部位。它們與脊髓和腦的各級水平聯系相當廣泛,功能多樣:中縫核的脊髓後角的色胺能下行通路,屬下行性中樞抑制通路,可能是抑制後角的痛覺傳入,從而參與痛與鎮痛過程。下行纖維也與軀體運動及內臟活動的調節有關;中縫向上的纖維叫做色胺能上行通路,與下丘腦、邊緣系統以及大腦皮層發生聯系,參與內分泌、體溫的調節,也與維持醒覺、睡眠、情緒等活動有關;中縫核纖維與紋狀體、小腦等部位聯系,與錐體外系的運動調節有關。

  

參考書目

 周衍椒、張鏡如:《生理學》,第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3。

 P.B.C.Metthews,Muscle Spindle and Their Motor Control,Physiological Review,44:219~288,American Physiological Society,Waverly Press,Inc.,Baltimore,1964.

 A.C.Gyyton,Basic Human Neurophysioly,3rd ed.,W.B.Saunder Co.,Philadelphia,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