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兩棲動物裏最主要的一個門類,因牙齒具有迷路構造而得名。頭骨一般蓋有骨甲,故又稱堅頭類,過去曾稱弓椎類。

  迷齒亞綱與另一亞綱──殼椎亞綱的區別主要在於脊椎的構造。殼椎類具有單一的線軸狀的椎體,中央為脊索所穿透。迷齒類的椎體由椎間體和椎側體兩部分組成。過去把後一類椎體稱為弓體,因認為這類脊椎在發生過程中不經過圍索這一過程。具這類脊椎的動物也就稱作弓椎類。以後威廉斯(1959)發現所有四足類的椎體在發育過程中都經過圍索這一一過程,因而弓椎這一名稱被廢除,弓椎類也就為迷齒類所代替。

  根據A.S.羅默(1966)的意見,迷齒亞綱可分為3個目:①魚石螈目,為最早出現的兩棲類。②離片椎目,代表兩棲類的發展方向:椎體的椎間體逐漸擴大,椎側體趨向退縮,直至整個椎體由椎間體單獨組成。離片椎類是適應水生生活的;頭骨扁平;眼孔向上;腭部出現一對巨大的腭孔;骨化的腦顱次生性地軟骨化;體軀相應的寬扁;四肢退縮。③石炭螈目,代表爬行類的發展方向:椎間體退縮,椎側體增大,直至爬行類裡整個椎體由椎側體組成。石炭螈類適應於陸生生活;頭骨和體軀始終沒有寬扁現象,也沒有骨化衰退的趨勢;前腳已和爬行類一樣具有五趾。

  迄今,魚石螈類隻在泥盆紀晚期和石炭紀地層裡發現,種類也很少。石炭螈在石炭紀即已出現,但從未繁盛過,產地多在歐洲和北美,近來在中國新疆發現石炭螈類化石──烏魯木齊鯢(Urumqia)。石炭螈類到二疊紀晚期即全部消失,離片椎類的歷史最長,一直生存到二疊紀末,而且最近出現瞭侏羅紀迷齒類的報道。它們在二疊紀和三疊紀曾盛極一時,分佈遍及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