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鱺目鰻鱺科鰻鱺屬的1種。又名日本鰻鱺、白鱔、青鱔、風鰻。體長最大可達1.3米。體鰻形,前部近圓筒狀,後部側扁。吻短鈍而平扁。前鼻孔近於吻端,短管狀;後鼻孔位於眼前方,不呈管狀。眼位於頭前部,中等大小。眼間隔約等於眼徑。兩頜及犂骨均具細齒。鱗小,埋於皮下,呈蓆紋狀排列。側線完全。體上多粘液。奇鰭互連;背鰭始點至臀鰭始點間距小於頭長。脊椎骨112~119塊。體上部黑綠色,腹部灰白色。僅分佈在中國、日本、朝鮮和越南北部。在中國北起鴨綠江,南至海南省,東起臺灣省省,西至長江上遊的岷江、沱江、嘉陵江及金沙江,幾乎遍佈所有江河湖泊。

  鰻鱺為降河產卵洄遊魚類,原產於海中,溯河到淡水內長大,後回到海中產卵。推測其產卵場在北緯30度以南和中國臺灣的東南附近,水深400~500米,水溫16~17℃,含鹽量30‰以上的海水中。1次性產卵,1尾雌鰻1次可產浮性卵700~1000萬粒。卵小,直徑1毫米左右。10天內可孵化。孵化後仔魚逐漸上升到水表層,以後被海流漂向中國、朝鮮、日本沿岸。孵化後的一年開始溯河,冬春季節在近岸處變成白苗。白苗隨著色素增加,成為黑苗。到溯河後期,仍混雜著白苗、但以黑苗占多數。至秋季,隻有少量稚鰻仍可溯河。一般雄魚久居河口成長,而雌鰻到淡水中生長。中國海岸線漫長,各海區大都是暖流流經和達到的邊緣海,水文條件良好,所以形成瞭中國鰻鱺溯河期長,分佈廣,數量多的有利條件。鰻苗溯河期,從南到北差異很大:臺灣省為中國溯河最早的地區,每年11月開始,12月到翌年2月為溯河盛期;閩南與廣東沿海,12月開始溯河,翌年2~3月為盛期;閩北、浙江地區1月開始溯河,3~4月進入盛期;蘇魯區一般於3月中下旬開始溯河,4~5月進入盛期;冀遼區4~6月為溯河期。

  雄魚3、4年成熟,雌魚2、3年成熟。雌鰻隻有降河入海期間,性腺才能發育成熟。在秋末(8~9月間)大批雌鰻接近性成熟時降河入海,並隨同在河口地帶生長的雄鰻至外海進行繁殖。

  食料以小魚、蟹、蝦、蚯蚓、水生昆蟲和甲殼動物為主,少數個體亦吃少量高等水生植物碎屑。冬季和降河洄遊期間不攝食。肉質細嫩,味美,尤含多量脂肪,營養相當豐富。過去靠天然苗進行養殖,近年來已展開人工孵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