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週期中,由於心室收縮和舒張的交替進行脈管發生週期性擴張和回位的搏動。脈搏是動脈所特有的現象。胸部附近的大靜脈如頸靜脈也常出現搏動,但其形成過程與動脈脈搏完全不同。脈搏可借手指在淺表動脈上接觸到,在中國傳統醫學中叫做切脈,經醫學實踐發現脈象與重要器官的功能狀態有密切關係,因此,中醫認為切脈對疾病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動脈脈搏的形成和傳播 脈搏的形成有賴於兩個基本條條件:①心臟的舒縮;②動脈管壁的擴張性和彈性。因心臟有縮有舒,動脈內壓才有升有降;又因動脈管壁具有豐富的彈性纖維,動脈內壓的升降,才能以脈搏波的形式從主動脈開始,沿著管壁而迅速傳播到各分支動脈,直到微動脈末梢。脈搏波的傳播速度與血流速度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生理現象,當心室收縮射血到主動脈時,長長的血柱以每秒0.2~0.5米的速度沿著動脈系統各分枝流動,流動速度以主動脈最快,到微動脈毛細血管網流速最慢,可以減速到停滯狀態,而脈搏波的傳播速度則因各段動脈的管壁彈性不同而異。主動脈管壁的彈性纖維最豐富,因而其擴張性和彈性最大,脈搏波的傳播速度最慢,一般為3~5米每秒。中等大的動脈如橈動脈和股動脈,其管壁的彈性纖維較少,擴張性和彈性較小,脈搏波傳播速度較快,約為7~10米每秒。小動脈彈性更小,傳播速度顯著加快,約為15~35米每秒。動脈硬化時,脈搏波的傳播就更快。

  脈搏波的波形及其意義 人體的脈搏波可用特制的脈搏描記器記錄下來(圖1)。

從圖1可見每個脈搏波描記曲線都由升支A和降支K構成。升支反映心室快速射血內動脈的被動擴張,降支反映射血後期的回縮。隨後心室舒張,心室內壓低於主動脈血壓,於是動脈血倒流,導致主動脈瓣關閉,在曲線上形成降支切跡N,也叫降中峽或重波谷;由於主動脈瓣的關閉遂使倒流的血液繼續向前流去,並在切跡之後又出現上升的小波,稱降中波或重脈波。降支的形狀與外周阻力的大小有關;如阻力大則降支坡度較緩,其切跡的位置較高;反之,切跡的位置較低。

  脈搏波的形狀,因循環系統的情況改變而不同。如主動脈瓣是否健全,心搏節律是否正常,動脈管的彈性如何等,都可根據脈搏波形的變化進行診斷(圖2)。

  靜脈脈搏 靜脈脈搏的形成與動脈脈搏不同,它不是由於心室舒縮和動脈管的彈性,而是由心動周期中心房內壓的改變和大型靜脈鄰近的動脈搏動的影響形成的,其中心房內壓的改變是靜脈脈搏形成的主要因素(圖3)。

a波由心房收縮房內壓上升形成,c波由心室收縮房室瓣關閉反彈導致心房內壓上升形成,如在頸靜脈記錄,並行的頸動脈搏動也有助於它的形成。v波由腔靜脈血回流導致的心房內壓上升形成。靜脈脈搏不易辨認,可同時記錄動脈脈搏。與後者升支相應即為 c波,從而可定a和v波。在心電圖發明前,靜脈脈搏有重要心功能診斷價值。如至c間隔過長或a,c波關系不正常表示有部分或完全房室傳導阻滯。心電圖應用推廣後,用者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