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界的1門,為無體腔最原始的三胚層動物。背腹扁平,無體腔、肛門、迴圈器官、呼吸器官及骨骼系統,也沒有真正的附肢;具有原腎型的排泄系統和充滿體內各器官間隙的結締組織、實質組織。C.von林奈1758年曾將其與線形動物、紐形動物及環節動物一起稱為蠕蟲,經後人研究瞭解到它們是結構上有顯著差別的不同動物類群。

  結構功能 扁形動物是動物界進化中的一個新階段,從行固著或漂浮生活,體形輻輻射對稱的腔腸動物轉變成既能遊泳又能爬行,體形背腹平扁兩側對稱的個體。通過體中軸一個切面可將身體分成左右對稱的兩半。身體明顯地具有前、後、左、右及背腹之分。體前端形成一個可辨認的頭部,寄生種類在頭部常有附著器官。本門動物在機能上亦開始分化,如背面主要司保護機能,腹面司爬行和攝食的機能,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使其對外界環境條件能及時反應,也為在前端分化成腦創造瞭條件。兩側對稱的生物體既適合於遊泳,又能在物體上爬行,為從水底爬行進入陸地生活創造瞭條件。比腔腸動物(隻能在水中生活)更擴大瞭空間活動范圍。扁形動物身體一般較小,有的在1毫米以下,特殊的(如絳蟲)長可達10~15米。

  扁形動物開始有發達的中胚層。出現肌肉系統,加強瞭運動機能和速度,隨之感受器亦趨完善,攝食、消化、排泄等機能也隨之加強。由中胚層形成的間葉組織,亦稱實質組織,充滿體內各器官之間。它是具有許多細胞核的網狀共胞體,其中散佈有肌肉纖維和變形的組織細胞,並有水分和營養物。實質組織不僅能輸送營養和排泄廢物,而且其組織細胞還有再生新的器官系統的能力。這在動物進化上都具有重要意義。

  扁形動物身體可分以下各部分:①由外胚層的上皮組織和中胚層的多層肌肉所形成的皮肌肌肉囊,包裹蟲體整個體表,起保護作用。②內部器官埋在實質組織中,為無體腔動物。③由若幹對神經節相連形成較集中的梯形神經系統,比腔腸動物彌散神經網更進一步。④消化系統或是根本沒有,或有一堆消化細胞,或有簡單的或分支的消化管,與腔腸動物一樣有口無肛門。⑤排泄系統原腎型,具焰細胞和原腎管。⑥生殖系統比較復雜。大多數是雌雄同體、異體受精,少數種類雌雄異體。具有雌雄生殖腺及其導管。還有前列腺、卵黃腺、梅氏腺等附屬腺體構造。⑦呼吸系統及循環系統尚未分化。自由生活的種類水中的氧氣經體表擴散入體內進行有氧呼吸。寄生種類由於寄生部位不同、種類不同而行厭氧呼吸或需氧呼吸或兼性厭氧呼吸。在無氧狀態下寄生者能分解體內的糖原為二氧化碳和脂肪酸,並釋放出能量,有的種類亦能利用遊離的氧通過細胞色素氧化酶作用使糖原產生二氧化碳和水,並釋放出較無氧狀態時更多的能量以供應其體內新陳代謝等生命活動之需。

  分佈 自由生活種類廣泛分佈在海水和淡水的水域中,少數在陸地上潮濕土中生活。大部分種類為寄生生活。全世界約1.2萬種,中國已發現近1000種。

  分類 按其形態結構及生活習性分為三綱:①渦蟲綱,自由生活的扁形動物。體不分節,體表有具細胞結構的或共細胞體的表皮,有纖毛,至少部分有纖毛。上皮細胞內有桿狀體。除無腸目外都具有腸管。生活史簡單。絕大部分是自由生活,在淡水、溪流、池塘、湖泊或沿著海岸的海水中,有的在潮濕的陸地環境中,絕大部分分佈在熱帶或亞熱帶區域。少數種類營外或內共棲生活或寄生生活。本綱分為:無腸目、棒腸目(Rhobdocoela)、異腸目(Allococoela)、三腸目(Tricladida)及多歧腸目(Poly-cladida)。它們除腸管構造不同外,生殖、排泄或神經系統亦都有所差異。②吸蟲綱,為外寄生或內寄生的扁形動物。無表皮細胞、桿狀體及外纖毛。體不分節,體表披一層角質膜,並有一個或二個吸盤。消化道包括有口、咽和腸管,腸管大部分是二分支的,有的是單條的或多分支的。卵巢一個。生活史簡單或復雜。本綱中包含有單殖亞綱(Monogenea)、盾盤亞綱(Aspidogastraea)及復殖亞綱(Digenea),它們具有不同的形態構造及不同的生活史類型。③絳蟲綱,俗稱帶蟲,內寄生的扁形動物。無表皮細胞,桿狀體及外纖毛。體表有一層角質膜,大多數種類體分成數個至許多節片,少數不分節片,除無節片絳蟲亞綱種類之外,附著器官都在體前端。口和消化器官全部付缺。每個節片上有一或二副兩性生殖器官系統。幼蟲具鉤,生活史復雜,需要中間宿主。成蟲主要寄生在脊椎動物的腸管中。本綱包含有無節片絳蟲亞綱(Cestodaria)和真絳蟲亞綱(Cestoda)。它們的成蟲及幼蟲期具有不同形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