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20世紀貢獻最大的生理學傢之一。1871年10月19日生於美國威斯康星,1945年10月1日卒於新罕佈夏。1896和1900年先後在哈佛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學士和博士學位,1906年起任該校生理學教授。1912~1942年任任波士頓兒童醫院和彼得-本特和佈裡格姆醫院的生理學顧問。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任軍醫。1929~1930年作為訪問學者赴法。1935年曾來華在協和醫學院工作半年。1936~1938年任美國衛生局主席,積極參加西班牙共和政府反對德意法西斯軍隊的鬥爭。30年代末,他在援華抗日醫藥機構和聯合援華救濟委員會中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任美國休克和輸血研究委員會理事會主席。1942年在哈佛大學醫學院退休。

  早在醫學院二年級學習時,坎農就首創瞭鉍或鋇餐與X射線在消化道上的造影法。此法很快就傳遍各國,成為診斷消化道腫瘤和潰瘍的最得力手段之一。他曾以自身為對象,觀察瞭X射線鉍餐造影食物通過消化道的全過程,發現瞭胃腸道推動和攪拌食糜的蠕動頻率,測定瞭不同食物在消化過程中各期的長短。並演示證明饑餓感是由空胃的強力收縮引起的。此外他還研究瞭消化過程中機械動力和胃酸濃度與幽門瓣開閉的關系,1911年發表瞭《消化作用的機械因素》一書。以後,他進行瞭多年消化生理方面的研究,揭示瞭情緒對消化過程的強烈影響,1929年寫成瞭《疼痛、饑餓、恐怖、暴怒時的身體變化》一書。

  他在內分泌腺特別是腎上腺方面的研究揭示瞭激素在應付緊急狀態中的重要作用。1931年他發現有些神經末梢能釋放一種類似腎上腺素的物質──交感素。證明腎上腺髓質和交感神經系統在維持身體內環境穩定中有重要作用。1932年他把這方面的研究總結為《身體的智慧》一書。1935年,他在北平協和醫學院工作期間曾與林可勝、張錫鈞、沈雋淇等人通力合作,為中美學術交流促進中國生理學的發展作出瞭突出貢獻。

  內環境穩定這一概念是19世紀法國生理學傢C.貝爾納首先提出的。1926年坎農把它正式命名為“內環境穩定”或“自穩態”,並根據他自己的實驗結果進一步加以肯定。自坎農以後,“內環境穩定”成瞭生物學中最有影響的概念之一。美國數學傢N.維納把這一概念作為控制論中生物學方面的例證之一。

  他還積極參加廣泛的社會活動,並寫成瞭《研究者的道路:一個科學傢研究醫學的經驗》一書。

  

參考書目

 W.B.Cannon,The way of an investigator:Ascientist's experiences in medical research,Hafner Publishing Co.,New York,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