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圍在生物四周的物質稱為介質,如空氣和水;支持生物的表面稱為基底,如由土壤構成的地表。同一種物質對不同生物可起不同作用,如水對於大多數水生生物是介質,但對某些在水面上行動的小動物卻成為基底。另一方面,土壤常被看作地下生物的介質,但實際上這些生物主要是生活在土質的縫隙中,如微生物生活在土壤顆粒的間隙裏,而較大的動物則棲息於地穴中,它們的介質實為土內的空氣(或水),土質仍為基底。基底並非必然位於最低部位,例如較小的生物可以固著或活動於樹上或巖石的向地面,這時基基底位於生物的側方或上方。

  生物不能脫離介質和基底而生存,生物的能量和物質交換必然要通過介質和基底。以陸地植物為例,空氣的透明度影響對陽光的吸收,氣溫的高低更直接關系到植物的生長以至生存。氣態營養得自大氣,而氣態廢物則還之大氣。植物所需的水分和礦質營養均取自基底。而且不僅基底承重,介質也提供一定的浮力,當浮力足以抗衡重力時便可使生物懸浮於介質中而不復需要基底,例如水體中懸浮著大量浮遊生物和遊泳生物。介質的壓力還是重要的生態因子,例如習慣於高水壓的深海生物便不能耐受淺層水體中的較低壓力。

  介質 大多為流體,包括氣態的空氣和液態的水、血液等。空氣是多種氣體的混合物,其中的氧是一切需氧生物生存的必需條件,而 CO2則為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水是一種簡單的化合物,但卻是生物體的重要組成成分,體內各種生理過程,都需要在有水條件下才能進行。有些單細胞或多細胞的寄生蟲如瘧原蟲、血吸蟲常以脊椎動物和人類的血液為生存場所。固體的土壤、堆肥等,對於其中生存的生物來講,也常被視為是一種介質,但其中生物實際是生存在固體顆粒的縫隙中。在一切介質中最基本的是空氣和水。

  滲透壓 水的含鹽量決定它的滲透壓,在滲透壓不同的各種水環境中生存著不同的生物類群。一般說在淡水環境中生活的生物,體內的滲透壓比其周圍高,周圍水有進入體內的趨勢,必須能不斷地將水排出體外。而海洋中則有兩種情況:軟骨魚的血液中保留有一定量的尿素(由腎小管重新吸收),使血液濃度略高於海水濃度,所以情況類似於淡水生物;其他大部分魚類的血液濃度低於海水,因而有失水的危險,它們大量飲海水,然後靠鰓部的特殊泌鹽細胞,將過多的鹽分排出體外。一些既能在淡水中生活,又能在海水中生活的洄遊性魚類,則具有適應環境變遷而調節滲透壓的能力(見鹽度生態)。

  壓力 越接近地面,氣壓越大,在海平面上所測得的氣壓約為一個標準大氣壓(相當於760毫米水銀柱的壓力)。自海平面而上,大約每升高300米,氣壓便減少25毫米水銀柱。這樣在高度接近5000米的西藏高原上,大氣壓力隻有400多一些毫米水銀柱,更高的山上人便無法居住。相反,水體中每加深10米,其壓力更增加一個大氣壓。但在11000米的深海處(1000多大氣壓)仍存在生物。一般說來,在一定范圍內,氣壓變化不是一個重要的生態因子。但水生生物的垂直分佈卻主要由壓力的變化來決定。例如海洋魚類對水壓各有其忍耐的限度,將淺海的魚放入深海處,則因水壓增高而死亡;若將深海魚移到淺海,它們也不能生存。

  浮力和阻力 介質給生物以浮力。某些大型海藻和高等水生植物便利用氣囊漂浮在水面。介質還給生物的運動帶來阻力,許多魚類的流線形體型,就是用以減少行進中阻力的一種適應。

  風和水流 太陽輻射和地球運動是造成空氣和水的大范圍流動的主要因子,地球上營養物質循環完全是通過大范圍的水氣流來實現的。例如一切陸地生物所必需的水分便是通過蒸發-氣流-降雨來供應的。對於不能移動的植物來說,營養的供應和廢物的排除更是處處要依靠介質來運送。再一方面,不少植物的花粉和種子也是靠風和水來傳播,如果沒有介質的運動,植物將無法廣佈全世界,這樣也會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存。當然介質的運動(如暴風雨)有時也會給生物帶來為害。

  基底 基底在許多生物的生活中起著支持(一般陸上和底棲生物)、屏蔽(如穴居生物)、提供固著點和營養來源(如植物)等作用。此外,不少生物因色彩和形狀與基底相近而得到保護(見生物色現象)。在不同的基底上,分佈著不同的生物類群。裸巖上也能生長地衣之類先驅生物,隨後巖石在風化作用下逐漸分解,並形成土壤,同時也相繼生長瞭各種適應能力不同的植物。由高等動物的足部結構也可看出對不同基底的適應。在巖面和開闊的土地上生活的動物如虎、羚羊、鴕鳥等,具有細長而健壯的足,足趾數目減少,奔跑能力強;但在松軟的沙地、沼澤或雪地上生活的動物,如駱駝、涉禽和雪兔,則足面寬大以免陷入基底。

  基底的種類很多。在自然界中,幾乎一切固體物體都可作為某種生物的基底。但是最常見的基底是巖石、土壤以及植物的表面。

  水域環境中的基底 水面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均可當作基底,例如鼓蟲可生活在水的上表面,而某些蚊蟲的幼蟲則附在下表面之下,利用水和空氣的界面作為生長的場所。但是水域環境中最主要的基底還是巖石、泥底、沙底、水下建築物,船的水下部分等。通常由岸邊向外延伸,基底類型也在變化,隨著水體深度的增加,基底由沙底過渡到泥底,而在深海帶基底主要是顆粒細小的淤泥沉積物。基底的不同結構、組成物質的不同穩定程度,及其含有的營養物質的性質和數量等,都直接影響著水生生物的分佈。此外,一定性質的基底,往往和一定的水體理化條件及一定的餌料生物的分佈(生物之間的聯系)有關。因此,不同的水體基底就形成不同的水生植物區系和動物區系。例如,海洋沿岸的巖石基底,主要附生著豐富的海藻(綠藻、褐藻、紅藻)和各種各樣的貝類、海葵等無脊椎動物。深海基底多為軟淤泥,因而隻有那些具有特殊適應性,能夠移動而不至悶死的動物,如海參、海膽等。由於水底環境的多樣性,不僅光線、溫度、溶氧、水流等有差別,基底性質也不同,分佈的生物類型極其復雜多樣。

  生物不僅能選擇和適應一定的基底,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周圍的基底。例如珊瑚蟲的外胚層細胞能分泌外骨骼,結果形成珊瑚礁。某些在岸(樁)或船木上營挖掘生活的水生動物(如船蛆),則在生命活動過程中,不斷破壞基底,給人類帶來很大的為害。

  陸地環境中的基底 陸地雖然隻占到地表總面積的3/10,但是大部分高等生物都是棲居在陸地上。陸地基底通常包括巖石、碎石、沙礫、沙地和土壤,其中以土壤最為重要,因為所有的陸地動物的生存都直接或間接地同土壤相聯系(見土壤生態)。土壤是陸生植物(除寄生和附生)的生長基地,是它們的營養和水分的來源。事實上,土壤本身便是生物與礦質交互作用的產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中,微生物起瞭很大的作用(見微生物生態)。一般說,氣候決定著土壤的成分和結構。如降雨的強弱直接決定瞭土壤中可溶性礦質的分佈,而雨量的多少和氣溫的高低又決定瞭地區中生物的分佈,這又間接地影響瞭土壤中有機質的分佈和土壤的團粒結構。因此,在一定的氣候條件下,一定的土壤類型孕育著一定的生物組合;反過來說,一定的生物組合又促進一定土壤類型的發展。因此土壤同其上和其中生長的生物實際是在不斷地協同進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