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科學聯盟理事會(ICSU)發起和組織的一項重大國際科學計畫。又稱全球變化研究計畫。英文縮寫IGBP。20世紀80年代以來,威脅著地球可居住性的全球環境問題嚴重地擺在人類面前。為此,1984年國際地學界提出開展廣泛合作,進行地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研究,以揭開人類尚未認識的科學奧秘,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1984年ICSU接受瞭這一思想,並於1988年ICSU第22屆大會上正式提出計畫大綱。15個國傢的19位科學傢組成IGBP科學委員會,美國的J.JJ.麥卡西任主席,負責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常設機構為秘書處,設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計劃於1990~2010年實施。

  IGBP的主要科學目標是:描述和理解控制整個地球系統的、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過程;描述和理解發生在該系統中、支持生命的獨特環境的變化,以及人類活動對上述基本過程及其變化的影響。研究重點集中在充分反映三個基本過程和圈層間相互作用的界面上;預測數十年至數百年對生物圈影響最大,對人類活動最為敏感的重大全球變化問題。目前已形成近十個核心項目,包括:過去15萬年來環境演化的研究(PAGES),全球大氣化學(IGAC),全球聯合大洋通量的研究(IGOFS),水循環的生物學方面(BAHC),全球變化的分析、綜合和模擬(GAIM),全球變化與陸地生態系統(GCTE),海岸帶中陸-海相互作用(LOICE)等。其支撐系統有區域研究網絡(RRN)和數據與信息系統(DIS)。此外,國際空間年(ISY)擔負著為 IGBP獲取空間資料的任務。全球環境變化計劃的人類活動方面(HD/GEC)擔負著研究全球變化的社會的和經濟的影響,它們與IGBP相互補充,形成瞭一個完整的多學科、跨學科的計劃。目前參與此項計劃的有ICSU下屬有關學術委員會,聯合會,近40多個國傢的IGBP國傢委員會以及聯合國所屬有關國際科學組織,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世界氣象組織(WMO)等。

  中國從1983年起參與IGBP的醞釀和討論,1988年成立瞭IGBP中國委員會,致力於推進中國IGBP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