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皮動物門的1綱。身體延長,呈蠕蟲或臘腸形。沒有遊離腕。管足作子午線排列。一端為口,另一端為肛門。口周圍有1圈觸手。圍繞食道有石灰環。消化道長而彎曲。骨板不發達,變成許多很小的石灰質骨針或骨片,埋沒於皮膚之下。世界海參類超過900種,中國約120種(見圖)。

  形態 腹面朝地,管足常排列成3縱帶,即包括3個步帶,稱為三體道區。同腹面相反的一面稱背面。背面包括2個步帶,稱二體道區。這與其他綱的背面是反口面,腹面是口面的情況不同。某些海參呈現在一定程度的兩側對稱。

  觸手是海參的攝食器官,有楯狀、枝狀、羽狀和指狀4種。觸手的數目多為10、12、15或20個,少數為8、25或30個。觸手由第1對管足變化而來,它的形狀和數目是分類上的重要依據。

  多數海參有管足,也有的無管足,如無足目和芋參目。背面管足常形成不具吸盤的疣足或肉刺。疣足和管足界限有時並不十分清楚,疣足和肉刺末端的端板常缺或不發達,管足的端板則很發達。

  海參骨片形態多樣,隨種類而異,是海參分類最重要的依據。骨片根據形狀有所謂桌形體、扣狀體、桿狀體、穿孔板、花紋樣體、輪形體、錨形體、籠狀體、C形體和X形體等。絕大多數海參都有骨片,但數量不一,1個醜海參約有2000萬個骨片,而海地瓜有時完全沒有骨片。骨片多的海參觸感粗澀,骨片少的海參觸感光滑。骨片是一種單晶的內骨骼,與其他綱的骨板沒有本質的區別。有幾種海參,如箱海參科,全體披甲狀骨板,板上有垂直的棘,這充分說明骨片是變小瞭的骨板。

  石灰環是海參類所特有的器官,同海膽的咀嚼器官──亞氏提燈可能同源,對於支持咽部、神經環和環水管等器官有重要作用。它的形態和大小常因種而異。簡單的石灰環由5個輻片和5個間輻片構成。某些枝手目海參的石灰環很復雜,由多數小片鑲嵌而成,各輻片向後端伸出叉狀延長部。無足目的石灰環常多於10片。

  海參類的消化道在體內回折兩次,靠腸系膜連於體壁,開口於肛門,腸末端擴大為泄殖腔,泄殖腔旁常分出1對枝狀器官,稱為呼吸樹或稱水肺。有的種類,在呼吸樹基部附近有許多細盲管構成的居維葉氏器,具粘性,是海參特有的防禦器官。生殖腺1個,不呈輻射對稱,位於腸系膜的1側或2側,有1條總管通向前方,開口於背中線觸手間或稍後方。

  生態分佈 海參類分佈於世界各海,種類最多的是印度-西太平洋區。垂直分佈從潮間帶到水深10000米的深海溝。在深達10540米的菲律賓深海溝內,最普通的動物是海參;在水深4000米的千島-堪察加深海溝,海參占底棲生物總量的50%;在巽他群島深海溝,加拉齊號1次拖網曾獲淵望參3000個。海參棲息於各種底質,包括硬的石底、珊瑚礁底或貝殼底,軟的沙底、泥底或泥沙底。有的種類行底上生活,有的行底內生活。它們在海底匍匐、潛伏或附著在石頭或貝殼上,少數種終生營浮遊生活。海參多為沉積食性,食物是混在沉積物裡的有機碎屑和微小生物,如矽藻、有孔蟲、放射蟲、橈足類、介形類和小形貝類等,同沉積物一並吞入口內。糞便排出量大。枝手目海參以浮遊生物為食。海參生長緩慢,海老鼠3~4年才能長大,刺參起碼能活5年。

  海參類的再生力很強,受到刺激或在不良環境下,常強力收縮,壓迫內臟從肛門排出,這種現象稱為排臟現象。內臟排出後能再生。有少數種海參的身體被橫切為幾段,各段也能夠再生。還有少數種海參能用自切或分裂法增殖。

  分類 海參綱分為3亞綱6目:

  枝手海參亞綱(Dendrochirotacea)

   枝手目(Dendrochirotida)

   指手目(Dactylochirotida)

  楯手海參亞綱(Aspidochirotacea)

   楯手目(Aspidochirotida)

   平足目(Elasipodida)

  無足海參亞綱(Apodacea)

   無足目(Apodida)

   芋參目(Molpadida)

  經濟意義 體壁厚的大型種類可食用,全世界約有40種。其中絕大多數屬於楯手目的刺參科和海參科。中國食用海參約20種,其中10種有較高的商品價值。

  

參考書目

 L.H.Hyman,The Invertebrates,Vol.4,Echinoderma-ta,McGraw-Hill,New York,1955.

 D.L.Pawson,Ecology of Holothurians,in:R.A.Booloctian(ed.),Physiology of Echinodermata,Interscience Publishers Co.,New York,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