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埃及伊斯蘭教改良派代表人物,埃及維新派創始人。生於下埃及一農民傢庭。15歲入坦塔艾哈邁迪亞大學學習,因對該校傳統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感到失望,遂投奔其舅公,間接受到瓦哈比派的影響。並對蘇非主義修身養性、與世隔絕的生活發生興趣。1865年,進開羅愛資哈爾大學,曾向校方要求改革教育制度。1872年,泛伊斯蘭主義宣導者哲馬魯丁·阿富哈尼來到埃及,阿佈杜尊稱其為自己的精神導師。在哲馬魯丁的影響下,開始宣傳伊斯蘭教的改革。

  11877年,阿佈杜畢業於愛資哈爾大學。1881年因被控參與埃及民族黨人起義,被英殖民主義當局判處流放3年。1884年,應哲馬魯丁之邀去巴黎,共同創立旅歐穆斯林組織──“牢不可破的關系協會”,並創辦同名阿拉伯文周刊,號召“穆斯林從沉睡中蘇醒,進行宗教改革,富國強兵”,以反對西方殖民主義,特別是英帝國主義的侵略。同年應聘去貝魯特皇傢學校任教,講授伊斯蘭哲學、邏輯學、文學、修辭學、伊斯蘭教歷史、教法等課程,同時進行教學改革、學術研究與著述。1889年獲準到開羅,先後被任命為本哈、加濟格等縣法官;後又相繼擔任上訴法院法律顧問,愛資哈爾大學校務委員、立法議會常委等職。1899年,被推舉為埃及大穆夫提直到逝世。

  穆罕默德·阿佈杜的學說和改良主張主要有:①改革伊斯蘭教,使之回到早期的“純真”狀態;消除崇拜臥裡(聖徒)等一切異端和外來影響;反對墨守陳規和陋風舊俗,根據《古蘭經》和聖訓原則,自由運用理智進行新的教法演繹,使伊斯蘭教適應現代社會需要;吸收西方文明中有益的東西,把伊斯蘭教和現代科學糅合在一起;②主張通過人民革命和伊斯蘭各國人民之間的聯合,推翻殖民主義占領和本國的專制政體;通過恢復早期的伊斯蘭信仰,提高民族自尊精神,在此基礎上,建立新的社會秩序;改革教育,改革阿拉伯文風;學習和掌握現代科學,奮發圖強,反對“宿命論”;③按蘇非派學說建立社會道德體系,提倡穆斯林之間互相支持。他不把禮拜、齋戒、天課、朝覲當作宗教儀式,而將其納入蘇非主義的道德范疇。他的維新學說是瓦哈比主義、蘇非主義、穆爾太齊賴派唯理主義、泛伊斯蘭主義的混合物。重要著作有《一神論》、《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