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多數成員對老年人的作用、意義的基本看法或總的評價。影響對老年人的價值判斷的因素主要有社會生產力發展水準、老年人在生產中的地位、風俗習慣、傢庭結構、宗教信仰和政治制度等。

  老年社會價值觀首先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準和老年人在生產中的地位。在史前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謀生方式主要是向自然界採集食物,無較多的食物剩餘和儲藏。老年人不僅無力為他們自己和部落採集足夠的食物,即使隨部落遊居也較困難。在這樣的社會中,人隻在他們還還能發揮作用時才受到尊重,一旦衰老就將被群體拋棄。日本北海道的蝦夷人,亞洲東北部和美洲北部地區的土著居民愛斯基摩人,南美洲玻利維亞的山區西利諾人都曾經有過遺棄老年人的風俗。原始社會後期、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工業社會早期,老年人逐漸成為技能、工藝的傳授者,他們被視為知識和技能的代表,因此老年人的社會價值不斷提高。發達工業社會,由於技術更新迅速,勞動強度增加,老年人常成為解雇的對象,社會上重視老年的社會價值逐漸為重視青年價值所取代。隨著社會的更加發達和科技的不斷進步,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重日益增加,都市化使老年人的社會顯著度更加突出。生產過程對勞動的要求,高強度已漸為高技術所取代。老年人自身也開始進行有組織的行動,以爭取自身在社會上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權益。老年人的社會地位在發達工業社會中有所恢復,老年人的價值也隨之提高。

  各種社會的傳統風俗習慣是影響老年社會價值的重要因素。最明顯的例證是中國漢民族在長期封建社會中崇尚大傢庭及族長制,儒傢傳統篤信孝道影響深遠,老年人一貫受到尊敬。又如美國西南部印第安人的霍皮族,老年人受到全民族供養。他們不但負有傳授關於維持群體生存知識的責任,還通過歌曲、故事、遊戲和舞蹈等形式向整個群體傳播有關神話、傳說和歷史。猶太人也具有尊重老人的風尚,據信部分原因是長期受到別的民族歧視,從而形成一種傢庭和集體的牢固團結,發展瞭對老年社會成員負責和尊重的意識。

  傢庭結構是影響老年社會價值觀的又一因素。一般大傢庭中老年人地位較高。老年人既是一傢之長,又是道德、行為的楷模和智慧、技能的保有者。大傢庭中老年人的殊榮地位,不僅是東方封建社會傢庭結構的特點,也是古代西方如希臘的雅典、羅馬以至中世紀歐洲的大傢庭共有的特點。在近代工業社會城市中,核心傢庭逐漸取代大傢庭,老年人失去瞭過去在大傢庭中的特殊地位。傢庭結構的改變,伴隨著工業化早期生產過程中對老年人的排擠,形成社會上老年價值觀降低的趨勢,導致某些“歧視老年”現象的產生。

  宗教也是影響老年社會價值觀的重要因素之一。回教教徒嚴格遵守《古蘭經》尊敬老人的信條,形成瞭傳統的敬老風尚。又如早期篤信宗教教義的清教徒社會中敬老風尚也極濃鬱。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有宣傳尊敬老人的教義,在各種宗教社會群體中老年社會價值觀都是較高的。

  政治因素對老年社會價值觀也有重要影響。古代希臘、羅馬都有過“老人統治”時期。由老年人組成的元老院等機構成為社會中最高統治力量。近代社會中老年人為爭取自己的權益,組織和推動有利於提高老年人社會地位的運動,如美國的灰色權利運動。這種政治因素都有助於提高社會對老年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