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異質性居民聚居、以非農業職業為主、具有綜合功能的社會共同體。又稱都會、城市。都市中有較多的、集中居住的、不同職業身份的居民,大部分居民從事非農業勞動,某些居民具有專業技能。都市具備市場功能、至少具備局部的調節功能和以法律為基礎的“社會契約”功能。

  辭源 都市在西方早期的圖形文字中,是一個圓圈包圍著一個“+”即“⊕”,“+”可能是代表道路,內中劃分為不同的區域、活動場所;“○””可能表示城堡的壕溝或圍墻,防范著居住在周圍的居民。這和中國典籍中的解釋相似。中國古代“城”與“市”原是兩個不同的地域,含義不同。“城”是指都邑四周作防禦的墻垣。一般有兩重:“內為之城,城外為之郭”(《管子·度地》)。都與城相連稱都城。都城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規定,最大的都城為國都,下屬的大、中、小都城分別不得超過它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九分之一。“市”是指商品交換的場所。《周易·系辭》說:“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都和市聚於一體稱都市,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出現的。

  起源和發展 都市是一種歷史現象,它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又是人類文化發展的象征。約8000~10000年前,即奴隸社會初期,世界上最早的都市分別產生於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下遊,以及尼羅河、印度河和黃河流域。

  最初,在歐亞大陸的少數地區,人類隨著從采集和漁獵的生產過渡到農耕和馴養牲畜的生產,由不穩定的遊牧生活過渡到穩定的生活,出現瞭定居點──村落。此後,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的分工,剩餘產品的出現,在一些地方出現瞭物產集散、商隊往來和規劃灌溉系統的中心。奴隸主階級為瞭保護自己的特權制度,加強對社會的控制和對外防禦,在固定的居住地不斷修築城池,建造供奉神靈的廟宇。隨著這樣的社會控制中心的形成,出現瞭最早的市或稱城市。正如K.馬克思和F.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1846)一書中所說:“某一民族內部的分工引起工商業勞動和農業勞動的分離,從而也引起城鄉的分離和城鄉利益的對立。”古代都市是奴隸制國傢的首府,在奴隸制國傢興盛期,估計它們的居民曾達10~25萬人。尼尼微在公元前650年有12萬人,巴比倫在公元前有25萬人,孟菲斯有10萬人。公元450~650年,世界上最大的而後來衰落瞭的都市東羅馬帝國的都城君士坦丁堡,大約有50萬人。

  進入封建社會,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社會分工不斷擴大,商品的生產、流通、交換也愈加頻繁,都市有所發展,規模有所擴大。如中國古代的長安城居民有8萬戶,人口約100萬。市內店鋪林立,商賈雲集,經濟繁榮。北宋的都城東京(又名汴京,今河南開封),人口最多時達150~170萬。歐洲中世紀的城市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1400年時歐洲最大都市是巴黎,有居民27.5萬人。同時期,在非洲最大的都市是開羅,約45萬人。這一時期的都市已開始發展成為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19世紀曾是歐洲都市大發展的時期。始於18世紀中葉的工業革命是都市發展的主要原因。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確立與發展,以機器生產為基礎的都市工業迅速崛起,大工商業都市、國際貿易中心逐漸形成,新興都市急劇增加,大批農村人口湧入都市,出現瞭所謂近代都市革命。如英國倫敦1400年有居民4.5萬人,經過400年的發展,至1800年居民才達到86.5萬人,而到1900年,僅相距100年的時間就猛增到453.6萬人,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都市。英國在工業革命進程中還興起瞭一大批工商業都市。歐洲各國的都市發展也呈現出直線上升的趨勢。與此同時,帝國主義發動的掠奪戰爭和對外的商品傾銷,在一定程度上加速瞭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傢的都市發展,但這是一種畸形的發展。到瞭20世紀,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生產力高速發展,世界進入瞭現代化都市發展時代。1950年世界都市人口占全世界總人口的28.2%,為1900年的兩倍多,到1986年則上升到43%。現代都市通過強有力的政權、雄厚的經濟實力、便利的交通運輸和郵電信息網絡、強大而迅速的大眾傳播媒介系統及其他先進設施,對其他地區施加重大的影響。它們已成為一個國傢或地區的經濟、政治、科學、教育、文化、信息和服務中心。

  都市特征 主要有以下幾點:①都市是一個具有相當高的人口密度的人類群體;②它運用自身的優勢集聚瞭不同文化、職業、語言背景的居民,這些居民有著一定的匿名性;③它作為文化載體和傳播體,是經濟、政治、文化、服務的中心;④它聚集瞭各種社團、企業和機構,人們的活動趨向於專業化,居民的知識水平和技能比鄉村居民高;⑤它的社會契約基礎主要是法律、法規;⑥都市生活方式多樣化,時間觀念強,生活節律快,相互間的競爭激烈。

  都市功能 都市具有凝聚、貯存、傳遞並進一步發展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會功能。在都市有限的地域內,大量異質性居民的聚居,為社會協作和人們的交往、交流提供瞭良好的基礎,在時間和空間上擴大瞭人類聯系的范圍,促進瞭社會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在中世紀,西方都市的繁榮推動瞭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產生瞭資本主義的萌芽,導致瞭現代國傢的建立。現代都市則是一個多功能的、綜合性的有機體。特別是中心都市,往往具有生產、貿易、金融、運輸、科學、教育、文化、軍事、政治、信息、服務和吸引鄉村人口等多種功能。不同性質的都市功能有所不同。都市發展的功能日趨復雜,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都市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

  形態和分類 從都市的發展來看,它有兩種形態,即古代形態和現代形態。古代形態都市通常有城墻和護城河護衛,隻有幾個城門出入。如歐洲中世紀的諸多城邦和中國古代的都城,都屬於這一形態。現代形態的都市無需靠城墻或護城河來護衛,它在一定程度上雖然還保存著要塞的制度與秩序,但對外界基本上是開放的。居民的聚居主要靠都市自身的功能優勢,還有相當多的居民散居在相鄰的村莊和郊區。近現代新興的都市以及經過改造瞭的舊都市,均屬這一形態。兩種形態的都市雖存在較大的差異,但二者的制度內容和基本功能卻大體相同。

  在歷史上,一些地理學傢、經濟學傢和社會學傢,根據定量和定性或二者相結合的不同標準,將都市劃分為不同的種類。現在通行的分類有6種:①根據都市人口規模分類,不同國傢有不同的標準。如中國根據人口數量分為特大都市(或稱特大城市,100萬人以上)、大都市(或稱大城市,50~100萬人)、中等都市(或稱中等城市,20~50萬人)和小都市(或稱小城市,20萬人以下)四類。②按都市的主要社會功能分類,分為工業都市、商業都市、工商業都市、港口都市、文化都市、軍事都市、宗教都市和綜合多功能都市等。③依照都市作用的范圍分為國際性都市、全國性都市和地區性都市。④從都市所處的地理位置分為沿海都市、內陸都市和邊陲都市。⑤根據都市產生的歷史情況分為歷史名城和新興都市。⑥依照不同產業分為第一、二、三產業都市和中間型都市四類。